2021-11-23 17:45发布
带孩子到英国留学好不好呢?
带孩子到英国留学好不好呢? 去年8月,从英国回来的大学英语教师杨老师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一同回国的儿子乐乐四处寻找课外辅导班。开学就上初三毕业班了,在英国借读了半年,不知儿子的功课还能不能跟上,中考的残酷和重要性杨老师比谁都清楚。在送儿子去上一对一辅导课后,杨老师坐下来告诉记者,带儿子去英国借读半年的经历“太值得了”。
现状
高校教师访学带孩子出国插班悄然流行
像杨老师这样申请出国访学并带孩子出去短期借读,插班当地学校的经历在她身边的圈子中不在少数。走之前她咨询过不少带孩子去国外读书的前辈,还与此番和她一同出国,也带孩子去英国的同事商量讨论。回国后,许多同事和朋友纷纷向她取经,准备不久后就办理手续,“年年都有带孩子出去的,在高校里比较普遍。家长有的是访问学者,有的是出国攻读博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带孩子去体验一段国外的教育”。
“在合适的年龄段把孩子送出去体验体验,非常重要。”杨老师的同事,“过来人”吴妈妈说。2004年,她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项目,带着10岁的儿子天天去美国插班,读了五年级。“那是男孩子最调皮、最执拗、最不听话的年龄,国内的教育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让我们家长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正巧有这个机会,个想法就是要带孩子去试试。”
吴妈妈认为,带孩子一起出国,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了解他每日受到的教育。自己曾在孩子3岁多时去奥地利留学一年,回国后感觉孩子对自己很陌生,很害羞,“我意识到不能长时间离开孩子,尤其在他还在上学的阶段”。
广州某外语类学校的小学英语老师周老师表示,因父母和家庭原因跟出去读书的学生人群目前不算多,但不时会听说有这样的情况,“大都是父母有条件出国一段时间才会出去”。学校的态度比较客观,总体还是支持的。
实例
强调培养孩子成为“a whole person”
良好素养和健全人格是按孩子的生长周期循序渐进地培养的
采访中发现,在这群自身条件优越,对教育要求高的高级知识分子眼中,孩子在国外受基础教育的诸多细节都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感觉到“震撼”和“印象深刻”。
在国外的基础教育中,最强调的是培养孩子成为“a whole person(一个完整的人)”。在吴妈妈看来,就是“养成教育”———良好的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在美国是按孩子的生长周期循序渐进地培养的,贯彻在一点一滴的日常教育中。
在美国,养成好习惯,“讲规矩”,“负责任”很重要。一个老师带20多个孩子,每天中午几点到几点是这个班的午餐时间,大家必须遵守,过了点就是下一个班;在饭堂,每天会安排一个孩子“值班”,负责为同学们推门,轮流进行,孩子从小就养成帮后面的人把住门的习惯。“孩子回国后每次都帮人家推门,外人觉得他很绅士,其实这已经变成了他的习惯。”但吴妈妈也无奈地表示,刚回国时,儿子只要在路上看见垃圾桶外的垃圾都会习惯性地捡起来扔进去,但在国内时间一长就坚持不了了,“环境的影响对孩子太重要了!”
在公民素养的培养上,美国人特别在意平等和隐私,以及照顾他人的感受。在美国,如果一个小孩对自己的同学说“我的数学比你好”,就会被老师教育,“不可以这样说话”,需要道歉,还要及时告知家长注意。因为这样会伤害他人的“feelings”(感受)。
没有作业负担,却有惊人的阅读量
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完整人格教育”的影子。
没有作业负担,却有惊人的阅读量。吴妈妈说学校从不留作业,每天孩子就带回来几张画。“但小学五年级的阅读量却相当于国内的大一,内容涵盖历史、社会、科学等,都是按chapter(章节)来读的,在阅读课上完成。”
和中国不同的是,从小学起,美国的孩子们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教科书,书本属于学校,全是装帧精美的厚重读物,并且是循环利用的,不必带回家。“每个孩子都有学号,比如这一届你是17号,那么你用的教科书是以前每一届的17号用的那一套,将来也会继续传给以后的17号。”孩子回家后,还会被要求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家长签字,使得孩子的生词量和知识面大幅度提升,“关键是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孩子上课不听讲、不完成任务,老师从不会直接批评,而是先表扬,再委婉指出,并与家长沟通共同配合。开家长会时从不全班集体开,而是一个个进到办公室与老师私谈,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心。在这种言传身教中,孩子自然会特别注意与人相处的细节。
历史课讲到内战,老师会带孩子们去美国公墓,让他们寻找自己的城市里因为内战而牺牲的士兵。孩子们会趴在墓碑上抄下逝者的墓志铭。老师不会刻意区分敌我,只是教他们理解战争本身,孩子们会认为双方只是输赢关系而已,不是敌人,所有为国捐躯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这样的历史教育让吴妈妈印象极为深刻,不制造仇恨,不渲染矛盾冲突,对于孩子来说反而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
关先生是广州某公司管理层人员,因公司派遣赴新加坡开展长期业务,带女儿去读幼儿园和小学。“5岁的孩子就在幼儿园里讨论老师抛出的问题,迈克尔·杰克逊为什么死,生什么病;一年级就要求孩子准备PPT在全班演讲,如果自己见到奥巴马总统会问他什么问题,为什么。令我大吃一惊。”
关先生表示,从小引导孩子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综合素质,是新加坡的教育思想。“情操的培养可以带给孩子一生的快乐”。他们讲究基础教育要“撒胡椒面”式地涉猎广泛,不分科,等到工作后再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新加坡的教育可能难出专家,但每个公民都很会表达,知识面很广。”
家长
插班回国后成绩能否跟得上
学业落后可以补,但观念影响和习惯养成国内补不到
除非直接移民或者留在当地升大学,普遍情况下,这些跟随父母出国短期留学插班的孩子还是要回国继续学习的。面临着无法减轻的升学压力,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孩子们能适应吗?
关先生的女儿已经在新加坡从幼儿园读到了小学三年级,完全习惯了国外的教育,“今后回国的话只能送她去国际学校,虽然母语没丢,但是国内的同年级课程应该是跟不上了”。
童童妈妈,去英国访学半年的大学教师卢老师对此存有一些担心:“中国的应试教育很注重一科知识的连贯性,童童回来后就发现数学的知识点出现了断层,还是有影响的。”尽管几个月的回归适应之后有所好转,卢老师还是害怕会影响童童的升学。
吴妈妈却不认为这是个问题。“比起国内落下功课的一年,在国外的这一年里,孩子受到的观念影响和习惯养成很值得。孩子回来后补补课就能赶上,但这样的经历却是在国内补不到的。”
为不至于落下太多功课,出去的家长通常会提前买好国内教材和辅导书,有空时帮孩子自学。孩子在美国读了三年小学的舟舟妈妈也说,孩子回国后直升四年级,当时语文忘光了,数学题的题目都看不懂,但是经过一个暑假的补课,似乎也不太影响,后来也考上了好中学,而且“在国外锻炼出来的英语优势帮了他很多”。
吴妈妈同时指出,出国短期借读,如果只是纯体验,作为国外教育的旁观者,其实影响并不显著。“不是说只要去了,就如同进了保险箱,就代表孩子一定会有大变化,变得很出色。关键还在于家长和孩子一起融入,努力吸收国外教育的长处,变得更好。”
老师
家长要注意回国应对应试教育
在做题和考试方面还是一直跟着学校走的中国孩子更优秀
作为外语类学校的老师,周老师见这类学生比别的学校稍多些。在她眼里,这些孩子回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英语的突飞猛进。“语感特别好,语音语调很漂亮,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理解提升很快。当然,人也更自信了。”但周老师认为,“这样的孩子因为有了知识断层,想要成绩拔尖比较困难,在做题和考试方面还是一直跟着学校走的中国孩子更优秀。”
谈到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周老师举了隔壁班一个学生的“反面”例子。四年级随父母出国一年的男生盼盼,回国后尽管在英语语音上博得大家的另眼相看,课堂上也时常爆出一些地道的“俚语”,但“他是同学中最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在行为习惯上不被接受”。据周老师透露,盼盼回国后喜欢标新立异,喜欢恶搞,上课有时随意走动,课堂上爱插嘴,有时不守纪律,让任课老师觉得“很头疼,甚至厌烦”,“经常因为他一个人而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但在盼盼家长眼中,这些所谓的“哗众取宠”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自由发展的正常表现,只是男孩子比较皮一点罢了,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学校对学生保留学籍出国一段时间不反对,”周老师说,“这是家长的选择,只是要注意回国应对应试教育时的问题。”
既然天才无法培养,
那就培养公民吧!
采访中,我听着这些中国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商界精英滔滔不绝地讲述孩子在国外的精彩,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对于西方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他们十分赞同,甚至因为对孩子教育的关注而自己成了英美留学教育的专家。
我发现,他们赞同的、举例的、表明的,都不在国内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的成绩提高上,而是不约而同地围绕着“素养”和“人格”。他们说,国外培养的是合格的高素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带孩子到英国留学好不好呢? 去年8月,从英国回来的大学英语教师杨老师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一同回国的儿子乐乐四处寻找课外辅导班。开学就上初三毕业班了,在英国借读了半年,不知儿子的功课还能不能跟上,中考的残酷和重要性杨老师比谁都清楚。在送儿子去上一对一辅导课后,杨老师坐下来告诉记者,带儿子去英国借读半年的经历“太值得了”。
现状
高校教师访学带孩子出国插班悄然流行
像杨老师这样申请出国访学并带孩子出去短期借读,插班当地学校的经历在她身边的圈子中不在少数。走之前她咨询过不少带孩子去国外读书的前辈,还与此番和她一同出国,也带孩子去英国的同事商量讨论。回国后,许多同事和朋友纷纷向她取经,准备不久后就办理手续,“年年都有带孩子出去的,在高校里比较普遍。家长有的是访问学者,有的是出国攻读博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带孩子去体验一段国外的教育”。
“在合适的年龄段把孩子送出去体验体验,非常重要。”杨老师的同事,“过来人”吴妈妈说。2004年,她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项目,带着10岁的儿子天天去美国插班,读了五年级。“那是男孩子最调皮、最执拗、最不听话的年龄,国内的教育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让我们家长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正巧有这个机会,个想法就是要带孩子去试试。”
吴妈妈认为,带孩子一起出国,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了解他每日受到的教育。自己曾在孩子3岁多时去奥地利留学一年,回国后感觉孩子对自己很陌生,很害羞,“我意识到不能长时间离开孩子,尤其在他还在上学的阶段”。
广州某外语类学校的小学英语老师周老师表示,因父母和家庭原因跟出去读书的学生人群目前不算多,但不时会听说有这样的情况,“大都是父母有条件出国一段时间才会出去”。学校的态度比较客观,总体还是支持的。
实例
强调培养孩子成为“a whole person”
良好素养和健全人格是按孩子的生长周期循序渐进地培养的
采访中发现,在这群自身条件优越,对教育要求高的高级知识分子眼中,孩子在国外受基础教育的诸多细节都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感觉到“震撼”和“印象深刻”。
在国外的基础教育中,最强调的是培养孩子成为“a whole person(一个完整的人)”。在吴妈妈看来,就是“养成教育”———良好的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在美国是按孩子的生长周期循序渐进地培养的,贯彻在一点一滴的日常教育中。
在美国,养成好习惯,“讲规矩”,“负责任”很重要。一个老师带20多个孩子,每天中午几点到几点是这个班的午餐时间,大家必须遵守,过了点就是下一个班;在饭堂,每天会安排一个孩子“值班”,负责为同学们推门,轮流进行,孩子从小就养成帮后面的人把住门的习惯。“孩子回国后每次都帮人家推门,外人觉得他很绅士,其实这已经变成了他的习惯。”但吴妈妈也无奈地表示,刚回国时,儿子只要在路上看见垃圾桶外的垃圾都会习惯性地捡起来扔进去,但在国内时间一长就坚持不了了,“环境的影响对孩子太重要了!”
在公民素养的培养上,美国人特别在意平等和隐私,以及照顾他人的感受。在美国,如果一个小孩对自己的同学说“我的数学比你好”,就会被老师教育,“不可以这样说话”,需要道歉,还要及时告知家长注意。因为这样会伤害他人的“feelings”(感受)。
没有作业负担,却有惊人的阅读量
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完整人格教育”的影子。
没有作业负担,却有惊人的阅读量。吴妈妈说学校从不留作业,每天孩子就带回来几张画。“但小学五年级的阅读量却相当于国内的大一,内容涵盖历史、社会、科学等,都是按chapter(章节)来读的,在阅读课上完成。”
和中国不同的是,从小学起,美国的孩子们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教科书,书本属于学校,全是装帧精美的厚重读物,并且是循环利用的,不必带回家。“每个孩子都有学号,比如这一届你是17号,那么你用的教科书是以前每一届的17号用的那一套,将来也会继续传给以后的17号。”孩子回家后,还会被要求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家长签字,使得孩子的生词量和知识面大幅度提升,“关键是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孩子上课不听讲、不完成任务,老师从不会直接批评,而是先表扬,再委婉指出,并与家长沟通共同配合。开家长会时从不全班集体开,而是一个个进到办公室与老师私谈,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心。在这种言传身教中,孩子自然会特别注意与人相处的细节。
历史课讲到内战,老师会带孩子们去美国公墓,让他们寻找自己的城市里因为内战而牺牲的士兵。孩子们会趴在墓碑上抄下逝者的墓志铭。老师不会刻意区分敌我,只是教他们理解战争本身,孩子们会认为双方只是输赢关系而已,不是敌人,所有为国捐躯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这样的历史教育让吴妈妈印象极为深刻,不制造仇恨,不渲染矛盾冲突,对于孩子来说反而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
关先生是广州某公司管理层人员,因公司派遣赴新加坡开展长期业务,带女儿去读幼儿园和小学。“5岁的孩子就在幼儿园里讨论老师抛出的问题,迈克尔·杰克逊为什么死,生什么病;一年级就要求孩子准备PPT在全班演讲,如果自己见到奥巴马总统会问他什么问题,为什么。令我大吃一惊。”
关先生表示,从小引导孩子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综合素质,是新加坡的教育思想。“情操的培养可以带给孩子一生的快乐”。他们讲究基础教育要“撒胡椒面”式地涉猎广泛,不分科,等到工作后再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新加坡的教育可能难出专家,但每个公民都很会表达,知识面很广。”
家长
插班回国后成绩能否跟得上
学业落后可以补,但观念影响和习惯养成国内补不到
除非直接移民或者留在当地升大学,普遍情况下,这些跟随父母出国短期留学插班的孩子还是要回国继续学习的。面临着无法减轻的升学压力,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孩子们能适应吗?
关先生的女儿已经在新加坡从幼儿园读到了小学三年级,完全习惯了国外的教育,“今后回国的话只能送她去国际学校,虽然母语没丢,但是国内的同年级课程应该是跟不上了”。
童童妈妈,去英国访学半年的大学教师卢老师对此存有一些担心:“中国的应试教育很注重一科知识的连贯性,童童回来后就发现数学的知识点出现了断层,还是有影响的。”尽管几个月的回归适应之后有所好转,卢老师还是害怕会影响童童的升学。
吴妈妈却不认为这是个问题。“比起国内落下功课的一年,在国外的这一年里,孩子受到的观念影响和习惯养成很值得。孩子回来后补补课就能赶上,但这样的经历却是在国内补不到的。”
为不至于落下太多功课,出去的家长通常会提前买好国内教材和辅导书,有空时帮孩子自学。孩子在美国读了三年小学的舟舟妈妈也说,孩子回国后直升四年级,当时语文忘光了,数学题的题目都看不懂,但是经过一个暑假的补课,似乎也不太影响,后来也考上了好中学,而且“在国外锻炼出来的英语优势帮了他很多”。
吴妈妈同时指出,出国短期借读,如果只是纯体验,作为国外教育的旁观者,其实影响并不显著。“不是说只要去了,就如同进了保险箱,就代表孩子一定会有大变化,变得很出色。关键还在于家长和孩子一起融入,努力吸收国外教育的长处,变得更好。”
老师
家长要注意回国应对应试教育
在做题和考试方面还是一直跟着学校走的中国孩子更优秀
作为外语类学校的老师,周老师见这类学生比别的学校稍多些。在她眼里,这些孩子回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英语的突飞猛进。“语感特别好,语音语调很漂亮,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理解提升很快。当然,人也更自信了。”但周老师认为,“这样的孩子因为有了知识断层,想要成绩拔尖比较困难,在做题和考试方面还是一直跟着学校走的中国孩子更优秀。”
谈到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周老师举了隔壁班一个学生的“反面”例子。四年级随父母出国一年的男生盼盼,回国后尽管在英语语音上博得大家的另眼相看,课堂上也时常爆出一些地道的“俚语”,但“他是同学中最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在行为习惯上不被接受”。据周老师透露,盼盼回国后喜欢标新立异,喜欢恶搞,上课有时随意走动,课堂上爱插嘴,有时不守纪律,让任课老师觉得“很头疼,甚至厌烦”,“经常因为他一个人而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但在盼盼家长眼中,这些所谓的“哗众取宠”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自由发展的正常表现,只是男孩子比较皮一点罢了,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学校对学生保留学籍出国一段时间不反对,”周老师说,“这是家长的选择,只是要注意回国应对应试教育时的问题。”
既然天才无法培养,
那就培养公民吧!
采访中,我听着这些中国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商界精英滔滔不绝地讲述孩子在国外的精彩,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对于西方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他们十分赞同,甚至因为对孩子教育的关注而自己成了英美留学教育的专家。
我发现,他们赞同的、举例的、表明的,都不在国内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的成绩提高上,而是不约而同地围绕着“素养”和“人格”。他们说,国外培养的是合格的高素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