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10:50发布
知识产权政策引导的重要性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越来越多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而打破了要素跨国流动和资源全球配置的制度藩篱,全球科技和经济资源配置机制的变革带来创新资源空间配置格局重组。传统以资本流动带动技术流动和人才流动的模式已经逐步被技术流动、人才流动引导资本流动的模式所取代,以技术和人才为核心载体的创新资源的配置引领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向。那些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地区和国家形成资源“粘性”,不断地吸附和整合创新资源高速流动,进而为本地经济服务或通过对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知识产权中心。
全球创新网络,是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以及大学、研究机构由封闭式、独立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合作式创新的一种新的创新组织模式。其形成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活动,还能有效促进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特定区域或国家的创新体系(网络)国际化拓展提供载体和契机。
企业创新生态,则是由平台旗舰级企业、多类型合作伙伴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以平台为基础、以创新为中心、以用户为导向的社会系统。如华为的智能制造和轮值CEO制度、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和平台供应商系统、阿里巴巴的云计算技术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等。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运行具有跨组织、跨区域乃至跨国家的内涵,为创新资源的区域或全球配置和共享提供了新的机制。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加强了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而且一定程度上使传统以企业个体为基本竞争单元的市场竞争模式被以企业群落为基本竞争单元的模式所取代,为创新资源的区域或全球配置和共享提供了新的机制。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科技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还没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仍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并存阶段。经济增长面临劳动力价格上升、能源和环境瓶颈凸显、投资效率不佳和出口环境不良等现实约束,经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面临的任务和发展环境更艰巨复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采取了区域差异性推进的策略,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与后进地区不仅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形成明显差距,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乃至区域发展理念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中国区域的不同情境,制定适合区域条件的经济转型发展策略对于区域经济的顺利转型至关重要。
从宏观政策演化路径看,区域创新治理呈现以下发展特征。
一是区域创新治理的政策机制经历了从供给导向的区域创新激励政策向需求导向的区域创新激励政策的转变。在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早期,政府参与促进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创新链接,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私营部门增加研发投入。这些政策着眼于将企业培育成新技术的生产者和拥有者,缺乏对成果转化和市场价值实现的激励。实际上,企业作为新技术的需求者,一旦对新技术有强大的需求,就会激励自身以及其他研发机构开展创新,实现市场价值。因此,通过合适的政策设计有效引发企业对创新的需求是中国区域创新治理机制变革的重中之重。
二是区域创新活动的自组织机制逐步完善。由于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创新网络、创新生态系统等创新组织形式的出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创新活动的自组织机制得以形成。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运行中的定位也逐步明晰,通过规范竞争行为,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建立竞争优势,通过开放政府资源、搭建公共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进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创新服务。
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和有效行使其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必须通过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松市场准入,建立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组织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具体到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政府应该把握创新资源空间配置格局,将政策侧重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内在动力上,从需求端引导不同区域的企业成为知识产权活动的真正主体。
最多设置5个标签!
知识产权政策引导的重要性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越来越多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而打破了要素跨国流动和资源全球配置的制度藩篱,全球科技和经济资源配置机制的变革带来创新资源空间配置格局重组。传统以资本流动带动技术流动和人才流动的模式已经逐步被技术流动、人才流动引导资本流动的模式所取代,以技术和人才为核心载体的创新资源的配置引领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向。那些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地区和国家形成资源“粘性”,不断地吸附和整合创新资源高速流动,进而为本地经济服务或通过对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知识产权中心。
全球创新网络,是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以及大学、研究机构由封闭式、独立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合作式创新的一种新的创新组织模式。其形成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活动,还能有效促进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特定区域或国家的创新体系(网络)国际化拓展提供载体和契机。
企业创新生态,则是由平台旗舰级企业、多类型合作伙伴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以平台为基础、以创新为中心、以用户为导向的社会系统。如华为的智能制造和轮值CEO制度、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和平台供应商系统、阿里巴巴的云计算技术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等。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运行具有跨组织、跨区域乃至跨国家的内涵,为创新资源的区域或全球配置和共享提供了新的机制。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加强了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而且一定程度上使传统以企业个体为基本竞争单元的市场竞争模式被以企业群落为基本竞争单元的模式所取代,为创新资源的区域或全球配置和共享提供了新的机制。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科技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还没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仍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并存阶段。经济增长面临劳动力价格上升、能源和环境瓶颈凸显、投资效率不佳和出口环境不良等现实约束,经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面临的任务和发展环境更艰巨复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采取了区域差异性推进的策略,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与后进地区不仅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形成明显差距,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乃至区域发展理念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中国区域的不同情境,制定适合区域条件的经济转型发展策略对于区域经济的顺利转型至关重要。
从宏观政策演化路径看,区域创新治理呈现以下发展特征。
一是区域创新治理的政策机制经历了从供给导向的区域创新激励政策向需求导向的区域创新激励政策的转变。在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早期,政府参与促进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创新链接,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私营部门增加研发投入。这些政策着眼于将企业培育成新技术的生产者和拥有者,缺乏对成果转化和市场价值实现的激励。实际上,企业作为新技术的需求者,一旦对新技术有强大的需求,就会激励自身以及其他研发机构开展创新,实现市场价值。因此,通过合适的政策设计有效引发企业对创新的需求是中国区域创新治理机制变革的重中之重。
二是区域创新活动的自组织机制逐步完善。由于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创新网络、创新生态系统等创新组织形式的出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创新活动的自组织机制得以形成。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运行中的定位也逐步明晰,通过规范竞争行为,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建立竞争优势,通过开放政府资源、搭建公共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进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创新服务。
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和有效行使其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必须通过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松市场准入,建立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组织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具体到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政府应该把握创新资源空间配置格局,将政策侧重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内在动力上,从需求端引导不同区域的企业成为知识产权活动的真正主体。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