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3 13:50发布
有没有关于研究地域文化和环艺设计的专著?介绍一下!
有没有关于研究地域文化和环艺设计的专著?介绍一下! 有关地域文化:按地域对历史文化进行考察,在我国古已有之。《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将全国划为九州,并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作了一定的描述,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地域文化研究著作。《诗经》中《国风》按15个诸侯国和地区分别汇编民歌,显示不同情趣的乡土格调,开启了地域文化作品研究整理的先河。自先秦至明清,地域文化的研究整理著作成为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地方史志的形式表现。方志中的总志,宋以前人文内容比较简略,宋代以后,各类方志体例定型并不断发展,其人文内容大大加强,从《太平寰宇记》到《大清一统志》,从省志到县志及更小范围的地方志,其地域文化的色彩逐渐浓厚。20世纪前半叶,随着西方地理学、文化学的传入和研究风气的兴起,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一批地域文化史专著相继问世,如夏光南的《云南文化史》(1923年)、张立志《山东文化史研究(甲编)》(1939年)、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1946年)、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1949年)等。不同角度的比较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如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1905年)、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1924年)、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关系》 (193l一1933年)、陈序经《南北文化观》(1933年)、贺昌群《江南文化与两浙文人》(1937年)、王汝棠《文学与地域考》(1941年)等。一些日本学者也发表了不少中国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作为现代意义的地域文化的集体探讨,则是三十年代一批学者提倡对吴越文化的讨论,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由蔡元培任会长,编辑出版了《吴越文化论丛》(1937年)。四十年代抗战中的四川还兴起了巴蜀文化的讨论。但没有形成普遍的风气。五十年代以后,主要是从资政、宣传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各地的政治、经济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考古成果等进行一些编纂,并出版了一批地方史志书籍。宏观历史的探索是关注的焦点,从“文化”角度的研究甚少。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繁荣,地域史研究和文化热潮的兴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82年底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不仅对推动文化研究,也对推动地域文化研究起了巨大作用。七八十年代之际,各省市纷纷成立或重建社会科学院及历史研究所。历史所一般都是和地方史志、党史、政协文史机构一道,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本地区的历史资料,有的逐渐把注意力放在本地的地域文化研究上。至今已有不少省市以社科院和高等院校为依托,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机构。比如: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殷商文化研究所”,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山东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省委党校“齐鲁文化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太原“华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师大“晋学研究中心”,忻州师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北朝文化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在石河子建立“西域文化研究院”,塔里木大学有“西域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黄山有“徽文化研究院”;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院“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师大都设“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社科院“赣文化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师大都有“赣文化研究所”;福建省量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广东华南师大的“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则是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等等。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团体,则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涌现,最突出的如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不但省里早已成立,全省所有的市及部分县,甚至北京大学也都成立了分会,山西还成立了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在全国政协的关注下,至今已召开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并于今年4月成立了全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由全国政协有关领导担任会长,有的市县还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会、河图洛书研究会;甘肃省1995年成立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在此基础上,2002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华天水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早在1981年就成立了中国楚文化研究会,1995年在省政协王生铁主席关心支持下,成立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并在荆州、襄樊等地市成立分会,宜昌成立了三峡文化研究会,孝感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会;安徽不但省里有徽学学会、皖文化研究会,海南省的皖籍人士还在海口成立徽文化研究会。其他如吉林长白山文化研究会,辽宁红山文化研究会、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江苏传统文化研究会、吴文化研究会,江西赣文化研究会,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纳西东巴文化研究会,贵州黔北历史文化研究会,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客家文化研究会,福建漳州闽南文化研究会,澳门于1993年即成立了澳门文化研究会。这些学术团体都开展了系列研讨活动,有的还编辑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各地党政部门非常重视地域文化研究。浙江省委、省政府2005年9月发文,要求全省认真实施《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等八项工程,其中《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提出,要“从学术方面对当代浙江和浙江历史文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的解读和研究,研究成果将构成一定的气势和规模。成果表现形式主要为丛书大系。”丛书拟分为当代浙江发展研究、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名人研究、文献整理四个大系。“通过工程的实施,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力。”带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科骨干,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打响“当代浙江学术”品牌。为整合资源、协调关系,成立由省领导、浙江大学、省直有关单位、各市领导参加的“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及总的和四个大系的学术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制定了总课题和9个子课题的研究方案,成立了以自治区领导为主的工程领导小组,工程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已推出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还有不少省市地域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很大。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全会上,致公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将区域文化研究列入国家长期社科发展规划”的建议。近20年来出版了一大批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全国性的地域文化丛书,如《中国地域文化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12种),《中国地域文化大系》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出6种),《中华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学林出版社,1999年,5种)等;二是某一地域文化丛书,如《浙江文化史话丛二|i》(宁波出版社,2000年,4种),《楚文化知识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种),《荆楚文化研究丛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种),《徽州文化全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20卷),《巴蜀文化研究丛书》(巴蜀书社,2003年,6种)等。《岭南文库》则是广东省的一套系统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宗教、民俗、人物等领域的大型学术丛书,自1991年启动,计划书目350种,已出版70多种;同时还出版一套普及版的《岭南文化知识书系》,计划书目300种,已出50多种。由国台办立项,厦门市政府主持,厦门大学和台湾学者联合编纂的《闽南文化研究丛书》(共14册)和《闽南文化百科全书》(共14卷)也已启动。三是未列入丛书的地域文化研究专著,包括综合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的著作,现已出版数百种。四是跨地区的山水文化研究著作,如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白山文化、海洋文化等,有张正明主编《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李学勤、徐吉军主编《长江文化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万绳南主编《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黄山书社,1999年),《黄河文化丛书》(共10卷,沿黄省区数家出版社协作项目,2001年5月起陆续出版),李学勤的《黄河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有关环艺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移,现代室内设计具有以下所列的发展趋势:1、从总体上看,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3、专业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业主及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这是由于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总是离不开生活、生产活动于其间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贴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实效,更为完善。4、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上述各部分自身的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5、由于室内环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点,且其更新周期相应较短,因此在设计、施工技术与工艺方面优先考虑干式作业、块件安装、预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6、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出发,室内设计将更为重视防止环境污染的“绿色装饰材料”的运用,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有没有关于研究地域文化和环艺设计的专著?介绍一下! 有关地域文化:
按地域对历史文化进行考察,在我国古已有之。《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将全国划为九州,并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作了一定的描述,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地域文化研究著作。《诗经》中《国风》按15个诸侯国和地区分别汇编民歌,显示不同情趣的乡土格调,开启了地域文化作品研究整理的先河。自先秦至明清,地域文化的研究整理著作成为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地方史志的形式表现。方志中的总志,宋以前人文内容比较简略,宋代以后,各类方志体例定型并不断发展,其人文内容大大加强,从《太平寰宇记》到《大清一统志》,从省志到县志及更小范围的地方志,其地域文化的色彩逐渐浓厚。
20世纪前半叶,随着西方地理学、文化学的传入和研究风气的兴起,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一批地域文化史专著相继问世,如夏光南的《云南文化史》(1923年)、张立志《山东文化史研究(甲编)》(1939年)、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1946年)、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1949年)等。不同角度的比较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如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1905年)、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1924年)、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关系》 (193l一1933年)、陈序经《南北文化观》(1933年)、贺昌群《江南文化与两浙文人》(1937年)、王汝棠《文学与地域考》(1941年)等。一些日本学者也发表了不少中国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作为现代意义的地域文化的集体探讨,则是三十年代一批学者提倡对吴越文化的讨论,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由蔡元培任会长,编辑出版了《吴越文化论丛》(1937年)。四十年代抗战中的四川还兴起了巴蜀文化的讨论。但没有形成普遍的风气。
五十年代以后,主要是从资政、宣传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各地的政治、经济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考古成果等进行一些编纂,并出版了一批地方史志书籍。宏观历史的探索是关注的焦点,从“文化”角度的研究甚少。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繁荣,地域史研究和文化热潮的兴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82年底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不仅对推动文化研究,也对推动地域文化研究起了巨大作用。七八十年代之际,各省市纷纷成立或重建社会科学院及历史研究所。历史所一般都是和地方史志、党史、政协文史机构一道,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本地区的历史资料,有的逐渐把注意力放在本地的地域文化研究上。至今已有不少省市以社科院和高等院校为依托,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机构。比如: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殷商文化研究所”,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山东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省委党校“齐鲁文化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太原“华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师大“晋学研究中心”,忻州师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北朝文化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在石河子建立“西域文化研究院”,塔里木大学有“西域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黄山有“徽文化研究院”;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院“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师大都设“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社科院“赣文化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师大都有“赣文化研究所”;福建省量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广东华南师大的“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则是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等等。
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团体,则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涌现,最突出的如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不但省里早已成立,全省所有的市及部分县,甚至北京大学也都成立了分会,山西还成立了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在全国政协的关注下,至今已召开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并于今年4月成立了全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由全国政协有关领导担任会长,有的市县还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会、河图洛书研究会;甘肃省1995年成立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在此基础上,2002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华天水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早在1981年就成立了中国楚文化研究会,1995年在省政协王生铁主席关心支持下,成立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并在荆州、襄樊等地市成立分会,宜昌成立了三峡文化研究会,孝感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会;安徽不但省里有徽学学会、皖文化研究会,海南省的皖籍人士还在海口成立徽文化研究会。其他如吉林长白山文化研究会,辽宁红山文化研究会、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江苏传统文化研究会、吴文化研究会,江西赣文化研究会,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纳西东巴文化研究会,贵州黔北历史文化研究会,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客家文化研究会,福建漳州闽南文化研究会,澳门于1993年即成立了澳门文化研究会。
这些学术团体都开展了系列研讨活动,有的还编辑出版了自己的刊物。
各地党政部门非常重视地域文化研究。浙江省委、省政府2005年9月发文,要求全省认真实施《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等八项工程,其中《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提出,要“从学术方面对当代浙江和浙江历史文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的解读和研究,研究成果将构成一定的气势和规模。成果表现形式主要为丛书大系。”丛书拟分为当代浙江发展研究、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名人研究、文献整理四个大系。“通过工程的实施,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力。”带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科骨干,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打响“当代浙江学术”品牌。为整合资源、协调关系,成立由省领导、浙江大学、省直有关单位、各市领导参加的“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及总的和四个大系的学术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制定了总课题和9个子课题的研究方案,成立了以自治区领导为主的工程领导小组,工程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已推出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还有不少省市地域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很大。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全会上,致公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将区域文化研究列入国家长期社科发展规划”的建议。
近20年来出版了一大批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全国性的地域文化丛书,如《中国地域文化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12种),《中国地域文化大系》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出6种),《中华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学林出版社,1999年,5种)等;二是某一地域文化丛书,如《浙江文化史话丛二|i》(宁波出版社,2000年,4种),《楚文化知识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种),《荆楚文化研究丛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种),《徽州文化全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20卷),《巴蜀文化研究丛书》(巴蜀书社,2003年,6种)等。《岭南文库》则是广东省的一套系统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宗教、民俗、人物等领域的大型学术丛书,自1991年启动,计划书目350种,已出版70多种;同时还出版一套普及版的《岭南文化知识书系》,计划书目300种,已出50多种。由国台办立项,厦门市政府主持,厦门大学和台湾学者联合编纂的《闽南文化研究丛书》(共14册)和《闽南文化百科全书》(共14卷)也已启动。三是未列入丛书的地域文化研究专著,包括综合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的著作,现已出版数百种。四是跨地区的山水文化研究著作,如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白山文化、海洋文化等,有张正明主编《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李学勤、徐吉军主编《长江文化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万绳南主编《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黄山书社,1999年),《黄河文化丛书》(共10卷,沿黄省区数家出版社协作项目,2001年5月起陆续出版),李学勤的《黄河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
有关环艺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移,现代室内设计具有以下所列的发展趋势:
1、从总体上看,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专业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业主及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这是由于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总是离不开生活、生产活动于其间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贴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实效,更为完善。
4、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上述各部分自身的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
5、由于室内环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点,且其更新周期相应较短,因此在设计、施工技术与工艺方面优先考虑干式作业、块件安装、预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出发,室内设计将更为重视防止环境污染的“绿色装饰材料”的运用,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