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3 13:50发布
怎样选择研究生导师?
怎样选择研究生导师? 经济学上关于市场失灵,归为三个因素,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垄断。在选导师的问题上如果没有做好,大抵于此类似。不过,在老师非指定(非市场垄断),优秀老师并没有被预定得一个不剩(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多下一点信息收集的功夫,是有必要的。自然,信息收集也需要成本,而且,还未必有成效。第一,尽可能地选择在专业上自己研究兴趣较为接近的导师。读研和读本科一大区别是,学生必须在某一领域做相对深入的研究。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师主要是负指导之责,老师的作用和责任在于研究选题和方法论的指导,老师本人研究什么似乎显得不重要。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而且,相对大量学生的如干选题,老师也的确没有办法处处以内行人来发言。但是,个人还是以为,如果学生的研究兴趣,最好是比较细的研究研究兴趣点,能够与老师的研究兴趣大致吻合,这样师生讨论起问题来,对学生来说,可以听到较为专业的意见,而对老师来说,也有教学相长的愉快,肯定是善莫大焉的事情。那么学生如何搜集老师的信息呢?现在网络发达,利用百度(或其它搜索引擎),输入某位老师的姓名,加上学校,大致就知道这个老师的初步情况了。当然,如果是学术方面的信息,最好用CNKI其次,尽量选择较有资历的老师(只是比较而言,资历较浅的老师千万不要生气了!)。比起本科的学习,读研究生期间跟导师相处的机会更多一些。这种相处主要是在学习和研究方面。通过个人读研的体会,以及自己的观察,发现那些资历深厚一些(当然年龄也可能大一些)的导师,在学养和处事方面,的确都有年轻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年青导师的好处是精神旺盛,责任心强,时间较为充足,有较多的时间给学生予以指导,但缺点是导师本人可能指导经验不足,学养相对不够(比起资历长者)。一些有资历的老师,为学为人,平淡从容,常为年轻人所不及。这一点或许尤须学生受其亲炙,方可领略。这里注意的是,所谓资历,有两种:一种为学问,一种为行政,两种资历都是重要的参考对象。丰富的学问资历给学生带来好处自不必说。对于行政资历,学生需要正确对待。一般来说,一个老师在行政上有所为,很可能这样的老师是“双料人才”,一个人同时在学问和行政两个战场作战,足见这样的老师定有其可取之处,千万不可因其已经担任行政职务而认为会影响对自己学业的指导。但是,又不能因为其行政优势而期冀他日处处受其庇护。心存此种侥幸自是不可,当然事实上如选择领导做导师的确可以带来若干好处,在此也不必讳言。但对有志于专业者,只可以将其考虑为“得道多助”的一种因素而已,不能代替个人的努力。第三,了解老师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态度。这一点比较难以做到,但是也比较重要。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或者某甲只是为了文凭而上学,偏偏遇到一个严肃古板的老师几乎要把自己锻造为学术大师,学生因而痛苦不已;或者某乙有志于学,却遇上轻薄学术、游戏人生的“江湖教授”:这都是不幸的事。最好学生选择跟自己学习目的较为一致的老师。这样求仁得仁,人以类聚,皆得快活。那么如何去了解老师属于哪种类型呢?当然最方便的办法是看其文章或著作,如果著述严谨规范,多半属于严肃派;行文加花拼凑,论题游移,多半属于江湖派。其次是与老师本人交流,俗话说见面胜似闻名,三言两语,枯荣便知。但是现代人往往善于伪装,师生初次见面往往或又彼此都有掩盖自己真实信息的倾向,如何判断,只能靠当事者自己会心。经常有学生在面见导师时大发学术宏愿,进校后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师生彼此印象大打折扣,故建议实话实说为好。第三个办法,就是听取学长的口碑。导师自己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听取,尽管可能不乏美言的成分,但也最有可能获得老师如何对待学生的真实信息。以上这些话,都是概而言之。运用之道,存乎一心。况且,不同人有不同的情况。什么是好老师,的确不能一概而论。作为学生,如果愿意致力于学习的话,记住宋代大儒伊川先生这段话倒是有必要的:“学者需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见朱熹《近思录》)。有志于学的人,似乎逆向选择规律(即有可能次等教师或次等学生充斥高校)对其影响不大。研究生生活就是两年或三年,自己对自己“栽培深厚”也许更为重要。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怎样选择研究生导师? 经济学上关于市场失灵,归为三个因素,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垄断。在选导师的问题上如果没有做好,大抵于此类似。不过,在老师非指定(非市场垄断),优秀老师并没有被预定得一个不剩(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多下一点信息收集的功夫,是有必要的。自然,信息收集也需要成本,而且,还未必有成效。第一,尽可能地选择在专业上自己研究兴趣较为接近的导师。读研和读本科一大区别是,学生必须在某一领域做相对深入的研究。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师主要是负指导之责,老师的作用和责任在于研究选题和方法论的指导,老师本人研究什么似乎显得不重要。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而且,相对大量学生的如干选题,老师也的确没有办法处处以内行人来发言。但是,个人还是以为,如果学生的研究兴趣,最好是比较细的研究研究兴趣点,能够与老师的研究兴趣大致吻合,这样师生讨论起问题来,对学生来说,可以听到较为专业的意见,而对老师来说,也有教学相长的愉快,肯定是善莫大焉的事情。那么学生如何搜集老师的信息呢?现在网络发达,利用百度(或其它搜索引擎),输入某位老师的姓名,加上学校,大致就知道这个老师的初步情况了。当然,如果是学术方面的信息,最好用CNKI其次,尽量选择较有资历的老师(只是比较而言,资历较浅的老师千万不要生气了!)。比起本科的学习,读研究生期间跟导师相处的机会更多一些。这种相处主要是在学习和研究方面。通过个人读研的体会,以及自己的观察,发现那些资历深厚一些(当然年龄也可能大一些)的导师,在学养和处事方面,的确都有年轻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年青导师的好处是精神旺盛,责任心强,时间较为充足,有较多的时间给学生予以指导,但缺点是导师本人可能指导经验不足,学养相对不够(比起资历长者)。一些有资历的老师,为学为人,平淡从容,常为年轻人所不及。这一点或许尤须学生受其亲炙,方可领略。这里注意的是,所谓资历,有两种:一种为学问,一种为行政,两种资历都是重要的参考对象。丰富的学问资历给学生带来好处自不必说。对于行政资历,学生需要正确对待。一般来说,一个老师在行政上有所为,很可能这样的老师是“双料人才”,一个人同时在学问和行政两个战场作战,足见这样的老师定有其可取之处,千万不可因其已经担任行政职务而认为会影响对自己学业的指导。但是,又不能因为其行政优势而期冀他日处处受其庇护。心存此种侥幸自是不可,当然事实上如选择领导做导师的确可以带来若干好处,在此也不必讳言。但对有志于专业者,只可以将其考虑为“得道多助”的一种因素而已,不能代替个人的努力。第三,了解老师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态度。这一点比较难以做到,但是也比较重要。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或者某甲只是为了文凭而上学,偏偏遇到一个严肃古板的老师几乎要把自己锻造为学术大师,学生因而痛苦不已;或者某乙有志于学,却遇上轻薄学术、游戏人生的“江湖教授”:这都是不幸的事。最好学生选择跟自己学习目的较为一致的老师。这样求仁得仁,人以类聚,皆得快活。那么如何去了解老师属于哪种类型呢?当然最方便的办法是看其文章或著作,如果著述严谨规范,多半属于严肃派;行文加花拼凑,论题游移,多半属于江湖派。其次是与老师本人交流,俗话说见面胜似闻名,三言两语,枯荣便知。但是现代人往往善于伪装,师生初次见面往往或又彼此都有掩盖自己真实信息的倾向,如何判断,只能靠当事者自己会心。经常有学生在面见导师时大发学术宏愿,进校后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师生彼此印象大打折扣,故建议实话实说为好。第三个办法,就是听取学长的口碑。导师自己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听取,尽管可能不乏美言的成分,但也最有可能获得老师如何对待学生的真实信息。以上这些话,都是概而言之。运用之道,存乎一心。况且,不同人有不同的情况。什么是好老师,的确不能一概而论。作为学生,如果愿意致力于学习的话,记住宋代大儒伊川先生这段话倒是有必要的:“学者需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见朱熹《近思录》)。有志于学的人,似乎逆向选择规律(即有可能次等教师或次等学生充斥高校)对其影响不大。研究生生活就是两年或三年,自己对自己“栽培深厚”也许更为重要。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