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13:50发布
有关食品科学与工程
有关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概述: 本专业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培养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食品科学类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大致有两个方向:大、中型食品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工作;有关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从事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等工作。 一、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 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 ◆ 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 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 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主要学科 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4、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化工过程与设备和食品技术原理。 5、实践教学 包括工艺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30周。主要专业实验:原料预处理。 6、修业时间 4年。 7、学位情况 工学或农学学士。 8、相关专业 生物工程。 9、原专业名 制糖工程、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烟草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蜂学(部分)、食品卫生与检验、粮油储藏、农产品贮运与加工、水产品贮藏与加工。 二、专业综合介绍 或许正如一些人戏称的那样,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能让人在生理和精神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专业。“民以食为天”,本专业研究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吃饭问题,其作用不可低估。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她是食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基础,涉及化学、物理、农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人体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治理与工程等各门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入和运用化工单元操作,并发展形成食品工程单元操作,从而促进食品工业向大规模、连续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同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紧密相关,她的发展方向是新包装手段和装备改善食品包装技术,提高食品保藏性能和货架寿命;完善蒸煮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研究合理的节能装置以降低冷冻食品的成本;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的最优化、自动化及计算机的应用。 食品科学与工程虽然是年轻的技术学科,但她在现代社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主要标志。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借鉴基因技术的发展成果,研制出营养更加丰富、味道更加鲜美、保质期更科学的食品。比如,科学家正在试图把鱼的基因和西红柿的基因结合,培养一种更富营养的新品种。这的确是一个特别新兴的领域,虽然关于基因食品的利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也有待科学的定量分析,但我们相信这个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使食品工程生产出花样繁多的新新食品,丰富我们的餐桌,美化我们的生活。 目前有许多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比如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本专业学生要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和发展动态。毕业生适宜到有关食品研究机关、设计部门、检验单位、食品工厂、企业从事设计、研究、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当然,如果不想进入具体的生产部门,也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虽然可能清苦一点,但是会有很丰富的精神生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1401。 三、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食品科学与工程(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专业属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性质的典型专业。根据国家科技局的学科分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化工等基础学科属同等地位。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机械、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食品专业更是如虎添翼,使人类解决当前的食品危机成为可能。 其实,说起食品加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江南青莲岗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4000年)就已形成。但就其教育而言,却经历了几千年的坎坷旅程方初具规模。 最早的古代书院设置的都是“六艺”之学——礼、乐、射、御、书、数,作坊式的食品生产根本难登大雅之堂。发展至后来,“六艺”演变为“天、算、农、医”四大教育方向,虽说有些教“农艺”的技校开设了桑学、蚕学等面向生产的科目,但关于食品的制作加工技艺仍以“传男不传女”的“祖传秘方”或“学徒”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缺少正规的学校教育。上千年来,食品教育只是作为农业教育的点缀若隐若现。地漂浮在历史的长河中。直至1927年,在蔡元培等教育先驱的提议下,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将一些农业技校纷纷并入大学改为农学院,有的农学院初设与食品相关的农产制造科,这才使食品科学在高等教育中崭露头角。 而食品科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出现于大学中,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始于20世纪后半叶。随着食品生产技术发展,产生了对高级技术员、工艺工程师等人才的需求,培养技术类人才的职业教育水平才逐步达到大学本科知识研究生层次。 我国是借鉴苏联的经验,在1952年的第一次院系调整中,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江南大学等校的食品、农业化学等系合并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即现在的无锡轻工业大学)。这便是我国最早招收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高校。随后,1958年又进行了一次专业调整,此次新成立的天津科技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也相继开始招收食品科学方面的本科生,其中郑州轻院于1981年第一个开始双班招生。 现如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是举足轻重。它正在各类综合大学、农业院校、轻工院校及商学院中上演着不同的角色。国家教委最新实施的专业调整使这一专业的口径加宽,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拓宽后的专业培养方向包括食品工程、制糖工程、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烟草工程、食品卫生与检疫、农产品及水产品的贮运与加工、冷冻冷藏工程及蜂学等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中国农大、天津轻院、郑州轻院、无锡轻工大、大连轻院、华南理工、浙江大学、华中农大、华南农大、上海水产大学、天津商院、黑龙江商院等在食品专业方面都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食品发酵研究所、上海香料研究所等单位也设立了授予硕士学位培养点。华南理工大学和无锡轻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据1993年底统计,我国1075所高等院校中设有食品专业的有83所,其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60所(现今已达76所),其余招收三年制或二年制的专科生。目前,在校人数达1.7万人。 在众多院校中,无锡轻工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尤为成熟,在发酵食品及粮油方面都极具特色:原郑州粮食学院(现河南工业大学)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粮油食品工业高等学院;同处一地的郑州轻工院则被同行誉为培养烟草专业人才的“黄埔”。华南理工在制糖工程方面独占鳌头。此外,西南农业大学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为全国重点学科,而云南农业大学在蜂学方面独树一帜,建有专门的“蜂学研究所”。因此,偏爱于食品专业某一方面的同学可按自己的“口味”选择合适的学校。 目睹食品专业的成长与壮大,我们不应忘记为此做出最大的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和学术带头人。正是他们将科学的火种一代代延传下去,为我国食品行业不断输送着大量“新鲜血液”,像致力于“食品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及其工程化技术”研究的前无锡轻院校长丁智霖教授,在“食品亲水胶体和食品多糖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许时婴教授等等。纵观我国食品专业的发展,“教”与“学”的成果都是喜人的。但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工业仍面临着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远远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品工业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3—4%,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食品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同时,全国各地食品人才不平衡,许多县级小厂甚至没有专门的食品技术人员。上述种种都与在全国各工业部门总产值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的第一大工业的地位极不相称。而放眼海外,西方发达国家食品专门人才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可达20%以上。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食品人才的培养,几乎所有的知名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IT)、威史康逊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均设有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系。因此,我国大力发展高等食品专业教育,培养该行业科技人才已是形势所迫、不容忽视。 再看全球,食品工业(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以2.18万亿美元的营业额雄居世界工业霸主地位,超过了汽车、航空、信息等行业。在我国,200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已在1994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加入WTO对食品工业既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预计未来20年里,世界人口每年将增加7300万,对食品的需求量势必剧增。方便、速冻、保鲜、保健、微波、休闲、儿童、老年食品及健康饮料和调味品将风靡全球。食品行业的“大输血”为食品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积极投身于这一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庞大队伍,“糊众口该糊己口”,相信不失为明智之选。 四、专业就业数据分析 五、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维持生长与健康的第一需要。由于其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成败,在全球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里,没有哪一个政府能轻视食品工业的发展。正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工业与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并称为国民三大支柱产业,在我国,食品科学被科技部定为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它的下面,以前曾设有制糖工程、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烟草工程、农产品贮运与加工等多个具体专业,但教育部颁发的最新专业目录中,已将这些专业统一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这样使得食品工程的专业领域大大拓宽,有利于我国食品工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现代科技人才,更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食品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食品工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在我国,设置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或相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少,但大多数集中在轻工类院校、原国内贸易所属院校和农业院校中。在这些高校中,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中国农业大学、无锡轻工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院校均有一定实力和特色。此外,天津科技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天津商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粮食学院)等在食品学科方面也都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这表明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培养高层次食品科技人才的教育体系。这些高校毕业生分配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食品科学类毕业生除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去向大致如下:大、中型食品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工作;有关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从事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等工作。 但是最近几年受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及食品工业普遍效益不佳的影响,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陡然增大。根据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直属高校99届毕业生就业率显示,食品专业最大的载体高校——轻工、农业院校整体就业率均不高。无锡轻工业大学、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就业率均不足70%,列45所部属高校的最后二位。著名高校尚且如此,其他院校的情况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同一院校内部,食品专业相对于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而言,也是非常冷清。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热门专业的不少优秀生在大三时已经接到高科技公司的聘用通知,试用期月薪普遍在3000元左右;相比之下,食品行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待遇较低,让众多充满激情与幻想的青年人感到失望。反映到升学与就业上来,食品科学专业招不到高分考生,生源质量不高的状况一直未能改变;在校生改修其他专业或跨专业考取研究生以远离食品工业,又使不少食品单位难以觅到合适的人才以改善自身条件。由于生源不佳及就业形势严峻,不少轻工、食品类院校纷纷更名,随潮流开设了很多热门专业。这种不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恶性循环至今没有改善的迹象。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食品专业的大学生坦言:“说实话,舍弃学习了好几年的专业我也很舍不得。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你看吧,一边是信息产业的红红火火,一边是食品单位不断的减员增效,破产兼并。你说我该去哪?” 就目前而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冷门专业,在招生、就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能否因此而认为食品专业已经没入夕阳,不值得重视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在一个国家工业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对食品的需求依然很大。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温饱型逐步向五彩缤纷的精品科技型过渡。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反映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百分比的恩格尔系数,我国城市为44.5%,农村为53.4%,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上40—50%的平均水平。它表明传统的食品制造与食品简单加工在食品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关注健康、营养,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食品企业不断出现,它们已经创出了很多驰名品牌。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营养保健食品、生物食品、食品的精深加工业将有较大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专业科技人才将有极大的需求。那些学有专长,又勇于开拓创新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将会成为这些新兴企业的主角。 其次,现在食品行业所出现的生产不景气,下岗人员较多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所不可避免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带来就业的高增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包括劳动力的承包统配,实行高就业低工资的政策。食品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生产短缺消费产品的企业吸纳了大量人员。各地重复建设过多,生产效率低下。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就业已走向市场,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自由度增大,人才流动呈活络畅通的状态,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食品工业的要求,加快国有食品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众多中小型企业积极试验和推广产权重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国有食品企业的运行质量和运转效率,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积极组建若干跨地区行业的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集团,推广现代企业制度,以科技为动力,开展食品精、深加工,增强知识经济,大力开发智力型人才,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加快知识更新步伐”。 可以想象,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项政策的落实,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会有所改善。 与世界的接轨,使我国食品市场与流通秩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制度的大量引入,为食品工业毕业生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工业也在进行大改革。今后的食品工业,将会摒弃传统的生产加工模式,向着高科技高附加值,向着食品工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毕业后从事一切与食品生产、检测、开发有关的工作: 食品化验员——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工作; 食品生产主管——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技术管理和协调; 食品研发人员——应用现代营养学知识,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食品; 进出口海关的食品质量检验人员。 六、专业院校分布(部分) 四川理工学院 西华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宁夏农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山西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大连轻工业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扬州大学 淮海工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集美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莱阳农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湘潭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湛江海洋大学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西大学 广西工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大连水产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石河子大学 暨南大学 吉林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有关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概述: 本专业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培养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食品科学类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大致有两个方向:大、中型食品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工作;有关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从事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等工作。 一、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 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 ◆ 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 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 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主要学科 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4、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化工过程与设备和食品技术原理。 5、实践教学 包括工艺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30周。主要专业实验:原料预处理。 6、修业时间 4年。 7、学位情况 工学或农学学士。 8、相关专业 生物工程。 9、原专业名 制糖工程、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烟草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蜂学(部分)、食品卫生与检验、粮油储藏、农产品贮运与加工、水产品贮藏与加工。 二、专业综合介绍 或许正如一些人戏称的那样,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能让人在生理和精神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专业。“民以食为天”,本专业研究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吃饭问题,其作用不可低估。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她是食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基础,涉及化学、物理、农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人体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治理与工程等各门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入和运用化工单元操作,并发展形成食品工程单元操作,从而促进食品工业向大规模、连续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同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紧密相关,她的发展方向是新包装手段和装备改善食品包装技术,提高食品保藏性能和货架寿命;完善蒸煮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研究合理的节能装置以降低冷冻食品的成本;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的最优化、自动化及计算机的应用。 食品科学与工程虽然是年轻的技术学科,但她在现代社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主要标志。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借鉴基因技术的发展成果,研制出营养更加丰富、味道更加鲜美、保质期更科学的食品。比如,科学家正在试图把鱼的基因和西红柿的基因结合,培养一种更富营养的新品种。这的确是一个特别新兴的领域,虽然关于基因食品的利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也有待科学的定量分析,但我们相信这个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使食品工程生产出花样繁多的新新食品,丰富我们的餐桌,美化我们的生活。 目前有许多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比如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本专业学生要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和发展动态。毕业生适宜到有关食品研究机关、设计部门、检验单位、食品工厂、企业从事设计、研究、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当然,如果不想进入具体的生产部门,也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虽然可能清苦一点,但是会有很丰富的精神生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1401。 三、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食品科学与工程(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专业属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性质的典型专业。根据国家科技局的学科分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化工等基础学科属同等地位。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机械、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食品专业更是如虎添翼,使人类解决当前的食品危机成为可能。 其实,说起食品加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江南青莲岗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4000年)就已形成。但就其教育而言,却经历了几千年的坎坷旅程方初具规模。 最早的古代书院设置的都是“六艺”之学——礼、乐、射、御、书、数,作坊式的食品生产根本难登大雅之堂。发展至后来,“六艺”演变为“天、算、农、医”四大教育方向,虽说有些教“农艺”的技校开设了桑学、蚕学等面向生产的科目,但关于食品的制作加工技艺仍以“传男不传女”的“祖传秘方”或“学徒”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缺少正规的学校教育。上千年来,食品教育只是作为农业教育的点缀若隐若现。地漂浮在历史的长河中。直至1927年,在蔡元培等教育先驱的提议下,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将一些农业技校纷纷并入大学改为农学院,有的农学院初设与食品相关的农产制造科,这才使食品科学在高等教育中崭露头角。 而食品科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出现于大学中,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始于20世纪后半叶。随着食品生产技术发展,产生了对高级技术员、工艺工程师等人才的需求,培养技术类人才的职业教育水平才逐步达到大学本科知识研究生层次。 我国是借鉴苏联的经验,在1952年的第一次院系调整中,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江南大学等校的食品、农业化学等系合并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即现在的无锡轻工业大学)。这便是我国最早招收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高校。随后,1958年又进行了一次专业调整,此次新成立的天津科技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也相继开始招收食品科学方面的本科生,其中郑州轻院于1981年第一个开始双班招生。 现如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是举足轻重。它正在各类综合大学、农业院校、轻工院校及商学院中上演着不同的角色。国家教委最新实施的专业调整使这一专业的口径加宽,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拓宽后的专业培养方向包括食品工程、制糖工程、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烟草工程、食品卫生与检疫、农产品及水产品的贮运与加工、冷冻冷藏工程及蜂学等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中国农大、天津轻院、郑州轻院、无锡轻工大、大连轻院、华南理工、浙江大学、华中农大、华南农大、上海水产大学、天津商院、黑龙江商院等在食品专业方面都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食品发酵研究所、上海香料研究所等单位也设立了授予硕士学位培养点。华南理工大学和无锡轻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据1993年底统计,我国1075所高等院校中设有食品专业的有83所,其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60所(现今已达76所),其余招收三年制或二年制的专科生。目前,在校人数达1.7万人。 在众多院校中,无锡轻工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尤为成熟,在发酵食品及粮油方面都极具特色:原郑州粮食学院(现河南工业大学)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粮油食品工业高等学院;同处一地的郑州轻工院则被同行誉为培养烟草专业人才的“黄埔”。华南理工在制糖工程方面独占鳌头。此外,西南农业大学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为全国重点学科,而云南农业大学在蜂学方面独树一帜,建有专门的“蜂学研究所”。因此,偏爱于食品专业某一方面的同学可按自己的“口味”选择合适的学校。 目睹食品专业的成长与壮大,我们不应忘记为此做出最大的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和学术带头人。正是他们将科学的火种一代代延传下去,为我国食品行业不断输送着大量“新鲜血液”,像致力于“食品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及其工程化技术”研究的前无锡轻院校长丁智霖教授,在“食品亲水胶体和食品多糖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许时婴教授等等。纵观我国食品专业的发展,“教”与“学”的成果都是喜人的。但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工业仍面临着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远远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品工业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3—4%,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食品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同时,全国各地食品人才不平衡,许多县级小厂甚至没有专门的食品技术人员。上述种种都与在全国各工业部门总产值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的第一大工业的地位极不相称。而放眼海外,西方发达国家食品专门人才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可达20%以上。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食品人才的培养,几乎所有的知名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IT)、威史康逊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均设有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系。因此,我国大力发展高等食品专业教育,培养该行业科技人才已是形势所迫、不容忽视。 再看全球,食品工业(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以2.18万亿美元的营业额雄居世界工业霸主地位,超过了汽车、航空、信息等行业。在我国,200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已在1994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加入WTO对食品工业既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预计未来20年里,世界人口每年将增加7300万,对食品的需求量势必剧增。方便、速冻、保鲜、保健、微波、休闲、儿童、老年食品及健康饮料和调味品将风靡全球。食品行业的“大输血”为食品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积极投身于这一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庞大队伍,“糊众口该糊己口”,相信不失为明智之选。 四、专业就业数据分析 五、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维持生长与健康的第一需要。由于其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成败,在全球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里,没有哪一个政府能轻视食品工业的发展。正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工业与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并称为国民三大支柱产业,在我国,食品科学被科技部定为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它的下面,以前曾设有制糖工程、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烟草工程、农产品贮运与加工等多个具体专业,但教育部颁发的最新专业目录中,已将这些专业统一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这样使得食品工程的专业领域大大拓宽,有利于我国食品工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现代科技人才,更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食品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食品工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在我国,设置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或相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少,但大多数集中在轻工类院校、原国内贸易所属院校和农业院校中。在这些高校中,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中国农业大学、无锡轻工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院校均有一定实力和特色。此外,天津科技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天津商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粮食学院)等在食品学科方面也都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这表明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培养高层次食品科技人才的教育体系。这些高校毕业生分配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食品科学类毕业生除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去向大致如下:大、中型食品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工作;有关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从事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等工作。 但是最近几年受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及食品工业普遍效益不佳的影响,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陡然增大。根据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直属高校99届毕业生就业率显示,食品专业最大的载体高校——轻工、农业院校整体就业率均不高。无锡轻工业大学、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就业率均不足70%,列45所部属高校的最后二位。著名高校尚且如此,其他院校的情况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同一院校内部,食品专业相对于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而言,也是非常冷清。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热门专业的不少优秀生在大三时已经接到高科技公司的聘用通知,试用期月薪普遍在3000元左右;相比之下,食品行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待遇较低,让众多充满激情与幻想的青年人感到失望。反映到升学与就业上来,食品科学专业招不到高分考生,生源质量不高的状况一直未能改变;在校生改修其他专业或跨专业考取研究生以远离食品工业,又使不少食品单位难以觅到合适的人才以改善自身条件。由于生源不佳及就业形势严峻,不少轻工、食品类院校纷纷更名,随潮流开设了很多热门专业。这种不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恶性循环至今没有改善的迹象。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食品专业的大学生坦言:“说实话,舍弃学习了好几年的专业我也很舍不得。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你看吧,一边是信息产业的红红火火,一边是食品单位不断的减员增效,破产兼并。你说我该去哪?” 就目前而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冷门专业,在招生、就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能否因此而认为食品专业已经没入夕阳,不值得重视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在一个国家工业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对食品的需求依然很大。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温饱型逐步向五彩缤纷的精品科技型过渡。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反映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百分比的恩格尔系数,我国城市为44.5%,农村为53.4%,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上40—50%的平均水平。它表明传统的食品制造与食品简单加工在食品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关注健康、营养,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食品企业不断出现,它们已经创出了很多驰名品牌。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营养保健食品、生物食品、食品的精深加工业将有较大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专业科技人才将有极大的需求。那些学有专长,又勇于开拓创新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将会成为这些新兴企业的主角。 其次,现在食品行业所出现的生产不景气,下岗人员较多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所不可避免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带来就业的高增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包括劳动力的承包统配,实行高就业低工资的政策。食品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生产短缺消费产品的企业吸纳了大量人员。各地重复建设过多,生产效率低下。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就业已走向市场,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自由度增大,人才流动呈活络畅通的状态,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食品工业的要求,加快国有食品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众多中小型企业积极试验和推广产权重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国有食品企业的运行质量和运转效率,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积极组建若干跨地区行业的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集团,推广现代企业制度,以科技为动力,开展食品精、深加工,增强知识经济,大力开发智力型人才,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加快知识更新步伐”。 可以想象,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项政策的落实,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会有所改善。 与世界的接轨,使我国食品市场与流通秩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制度的大量引入,为食品工业毕业生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工业也在进行大改革。今后的食品工业,将会摒弃传统的生产加工模式,向着高科技高附加值,向着食品工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毕业后从事一切与食品生产、检测、开发有关的工作: 食品化验员——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工作; 食品生产主管——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技术管理和协调; 食品研发人员——应用现代营养学知识,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食品; 进出口海关的食品质量检验人员。 六、专业院校分布(部分) 四川理工学院 西华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宁夏农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山西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大连轻工业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扬州大学 淮海工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集美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莱阳农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湘潭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湛江海洋大学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西大学 广西工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大连水产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石河子大学 暨南大学 吉林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