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13:50发布
研究生是怎么培养自己的?
研究生是怎么培养自己的? 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的研究水平和实力,也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可以说是导师负责制,所以很多人就理所当然把目光放在导师身上,比如朱猛进在《研究生培养的几种模式》一文中所提到的。朱老师说得很好,但是实际上,导师是不靠谱的。当一个导师带了47个研究生,你还想他给你什么培养呢?完全靠导师来培养研究生那是不大实际的,是抱着幻想成分的。诸葛亮再有才,也扶不起阿斗来;长孙无忌虽无孔明大才,却能助李治成事,为什么?所以说,在目前社会大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在的高等教育如此“倾颓”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呢?只能靠学生自己,这才是最有效的。我所说的“恶劣”也好,“倾颓”也罢不是抱怨我们现在怎么怎么不好,精英化也不一定都好,大众化也不一定都不好,而是想说明一个基本的道理,现实情况已经这样了,作为一名普通的研究生,你能怎么样呢?这种无奈与辛酸更与何人说!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培养自己,事先申明,我并不是说导师不重要,请诸君明鉴。首先我不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什么所谓“个性化教育”,这简直在侮辱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应该贯彻整个教育中,从小到大,而不是我们先把学生按零件一样批量化生产,然后我们再细细雕琢,这不是正常培养人的思路。研究生应该成为“专门化”或者“专业化”教育更妥帖一些,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详细论证,以后再和朱老师和王老师探讨和商榷这个问题,下面我想分类谈谈研究生自己培养自己的几种模式:老黄牛模式特点:认真勤快,任劳任怨这种学生不管导师对自己是nice还是周扒皮,他都做事认认真真,课选的是同学中最多的,学分拿得最多,分数考得最高,有一种机器人的态度。在实验室最勤快,一天恨不得工作25个小时,其实仔细观察这一类同学,他们大部分心里都很苦很累,他们也许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但是他们的心一直想上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有些人还坚持着,有些人蜕变为混毕业模式了,个中缘由,不由分说。老黄牛的学生,并不是最聪明的,取得的成果也不是最耀人,但是这种学生理应该受到导师和同学的关爱。希望导师们注意一下。老黄牛般的学生也分两类,一类是基础和天赋都一般的,只要方法得当,导师要是耐心地稍加引他进门,就会有所出息;一类是基础和天赋特别差的,智商和情商都平平的,这是极少数的,如果这个学生还认死理,桀骜不驯,顽固不化,那麻烦了,这时候导师光教是不行的,还得敲打敲打,选题上也要有所考虑。天马行空模式特点:不走寻常路,不做一般人这类学生是最聪明的,他们特立独行,导师规定8点来,晚上9点走,这对他们有点为难,他们可能是“九三学社”,也可能一夜不睡觉,通宵做实验。他们有兴趣时,会大干特干,没兴趣时,就要冬眠,什么也不会做。导师显然是管不住的,但是导师心里又特别喜欢这种学生,他们能做出一些比较特别的成果出来,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学生,导师只要给他提供足够的钱就行了,不需要刻意去培养他。导师要注意的是,这类学生,智商也许很高,但是情商上有可能有点点欠缺,这需要导师来引导,激发他的兴趣,不然也会搞得不欢而散。按部就班模式特点:战战兢兢,坦坦荡荡这类学生介于老黄牛和天马行空中间,是实验室的中坚力量,作息时间规律,为人老实,导师说什么做什么,不说就不知道做什么,要是一天不做点事情,心里就慌。没有论文也不着急,有了论文也不骄傲,持续奋战到毕业,这种学生往往做事不是做优秀的,但是绝对是最可靠的,不管是实验数据,还是方案设计,都是有据可查,严谨求实。如果导师加以精心指导,这些学生,三年便有小成,五年会有大成。打酱油模式特点:碌碌无为,自以为是这主要存在于研究生的初期,后期也会沦为混毕业模式。这种学生原来也许也有梦想,也曾想大干一场,但是冰冷的现实,让他们幡然醒悟,辛辛苦苦,累死累活也是这么多钱一个月,拈轻怕重,避重就轻也是这么多钱一个月,何苦呢?导师要求的事情他们也会去做,只不过速度和效率就大打折扣了,学业进步缓慢,思维逐步变得呆滞,反而在其他事情上到很上心。比如,他们晚上一般要么在打游戏,要么在看电影。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标准,就是研究生晚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基本可以定一个研究生的性。让我们假设一下,呵呵,当然只是假设,不涉及法律和道德因素,如果我们有一个追踪器,连续追踪一周,就观察一个研究生这段时间在干什么,说实话,什么都一清二楚,比检查什么都管用。混毕业模式特点:虚度年华,想入非非当一个学生满足了学校里的,或者导师规定的毕业要求的时候,有的人就开始瞎混了,实验不好好做,论文不好好写,翘尾巴的翘尾巴,找工作的找工作,这种学生其实让导师很难堪,说他们吧,他们毕竟要毕业了,弄不好就来一个“跳楼门”什么的,不说吧,却是影响课题组整个的风气,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也会被带坏。这种学生,骨子里对导师是有意见的,行为上对老师却极其谦恭,毕竟有所求嘛。混毕业的学生,处在一个思想有点混乱的时期,逻辑不能严密,思维很难集中。幸运的研究生的都是相同的,他们有一个好导师;不幸的研究生却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导师负责制下的导师对于学生,其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培养不可小视。从动机上来说,有些人一心混毕业,拿着证书作敲门砖,离开伤心地,到外面混口饭吃,理想泯灭信念陨落,那自然会走打酱油、混毕业的路子,相反,那些一心想上进的同学,求知似渴,不断进取,自然走上了按部就班、老黄牛的模式。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都是成年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该荒废才是;对于国家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一大批能够撑得起科技强国重任的年轻人。年轻的学弟学妹们,你想以哪一种模式培养自己呢?可以留言哦
最多设置5个标签!
研究生是怎么培养自己的? 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的研究水平和实力,也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可以说是导师负责制,所以很多人就理所当然把目光放在导师身上,比如朱猛进在《研究生培养的几种模式》一文中所提到的。朱老师说得很好,但是实际上,导师是不靠谱的。当一个导师带了47个研究生,你还想他给你什么培养呢?完全靠导师来培养研究生那是不大实际的,是抱着幻想成分的。诸葛亮再有才,也扶不起阿斗来;长孙无忌虽无孔明大才,却能助李治成事,为什么?所以说,在目前社会大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在的高等教育如此“倾颓”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呢?只能靠学生自己,这才是最有效的。我所说的“恶劣”也好,“倾颓”也罢不是抱怨我们现在怎么怎么不好,精英化也不一定都好,大众化也不一定都不好,而是想说明一个基本的道理,现实情况已经这样了,作为一名普通的研究生,你能怎么样呢?这种无奈与辛酸更与何人说!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培养自己,事先申明,我并不是说导师不重要,请诸君明鉴。首先我不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什么所谓“个性化教育”,这简直在侮辱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应该贯彻整个教育中,从小到大,而不是我们先把学生按零件一样批量化生产,然后我们再细细雕琢,这不是正常培养人的思路。研究生应该成为“专门化”或者“专业化”教育更妥帖一些,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详细论证,以后再和朱老师和王老师探讨和商榷这个问题,下面我想分类谈谈研究生自己培养自己的几种模式:老黄牛模式特点:认真勤快,任劳任怨这种学生不管导师对自己是nice还是周扒皮,他都做事认认真真,课选的是同学中最多的,学分拿得最多,分数考得最高,有一种机器人的态度。在实验室最勤快,一天恨不得工作25个小时,其实仔细观察这一类同学,他们大部分心里都很苦很累,他们也许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但是他们的心一直想上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有些人还坚持着,有些人蜕变为混毕业模式了,个中缘由,不由分说。老黄牛的学生,并不是最聪明的,取得的成果也不是最耀人,但是这种学生理应该受到导师和同学的关爱。希望导师们注意一下。老黄牛般的学生也分两类,一类是基础和天赋都一般的,只要方法得当,导师要是耐心地稍加引他进门,就会有所出息;一类是基础和天赋特别差的,智商和情商都平平的,这是极少数的,如果这个学生还认死理,桀骜不驯,顽固不化,那麻烦了,这时候导师光教是不行的,还得敲打敲打,选题上也要有所考虑。天马行空模式特点:不走寻常路,不做一般人这类学生是最聪明的,他们特立独行,导师规定8点来,晚上9点走,这对他们有点为难,他们可能是“九三学社”,也可能一夜不睡觉,通宵做实验。他们有兴趣时,会大干特干,没兴趣时,就要冬眠,什么也不会做。导师显然是管不住的,但是导师心里又特别喜欢这种学生,他们能做出一些比较特别的成果出来,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学生,导师只要给他提供足够的钱就行了,不需要刻意去培养他。导师要注意的是,这类学生,智商也许很高,但是情商上有可能有点点欠缺,这需要导师来引导,激发他的兴趣,不然也会搞得不欢而散。按部就班模式特点:战战兢兢,坦坦荡荡这类学生介于老黄牛和天马行空中间,是实验室的中坚力量,作息时间规律,为人老实,导师说什么做什么,不说就不知道做什么,要是一天不做点事情,心里就慌。没有论文也不着急,有了论文也不骄傲,持续奋战到毕业,这种学生往往做事不是做优秀的,但是绝对是最可靠的,不管是实验数据,还是方案设计,都是有据可查,严谨求实。如果导师加以精心指导,这些学生,三年便有小成,五年会有大成。打酱油模式特点:碌碌无为,自以为是这主要存在于研究生的初期,后期也会沦为混毕业模式。这种学生原来也许也有梦想,也曾想大干一场,但是冰冷的现实,让他们幡然醒悟,辛辛苦苦,累死累活也是这么多钱一个月,拈轻怕重,避重就轻也是这么多钱一个月,何苦呢?导师要求的事情他们也会去做,只不过速度和效率就大打折扣了,学业进步缓慢,思维逐步变得呆滞,反而在其他事情上到很上心。比如,他们晚上一般要么在打游戏,要么在看电影。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标准,就是研究生晚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基本可以定一个研究生的性。让我们假设一下,呵呵,当然只是假设,不涉及法律和道德因素,如果我们有一个追踪器,连续追踪一周,就观察一个研究生这段时间在干什么,说实话,什么都一清二楚,比检查什么都管用。混毕业模式特点:虚度年华,想入非非当一个学生满足了学校里的,或者导师规定的毕业要求的时候,有的人就开始瞎混了,实验不好好做,论文不好好写,翘尾巴的翘尾巴,找工作的找工作,这种学生其实让导师很难堪,说他们吧,他们毕竟要毕业了,弄不好就来一个“跳楼门”什么的,不说吧,却是影响课题组整个的风气,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也会被带坏。这种学生,骨子里对导师是有意见的,行为上对老师却极其谦恭,毕竟有所求嘛。混毕业的学生,处在一个思想有点混乱的时期,逻辑不能严密,思维很难集中。幸运的研究生的都是相同的,他们有一个好导师;不幸的研究生却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导师负责制下的导师对于学生,其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培养不可小视。从动机上来说,有些人一心混毕业,拿着证书作敲门砖,离开伤心地,到外面混口饭吃,理想泯灭信念陨落,那自然会走打酱油、混毕业的路子,相反,那些一心想上进的同学,求知似渴,不断进取,自然走上了按部就班、老黄牛的模式。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都是成年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该荒废才是;对于国家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一大批能够撑得起科技强国重任的年轻人。年轻的学弟学妹们,你想以哪一种模式培养自己呢?可以留言哦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