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6 11:50发布
小学数学的新理念是什么
小学数学的新理念是什么 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时,更新教育观念迫不及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1、提倡“多样化”算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各种计算,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即使学生的方法幼稚、不成熟,但评价要有角度,要从学生思考角度来看,学生在思考中,经历了一个探究过程,且学生的方法更加符合儿童认识水平。 对于各种方法,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方法更好?对于最优方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反思、评价并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选择中选择,在合作中合作,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注重“数字化”生成 现代数学教学重心发生变化,即注重“数字化”生成。教师不能把所有精力花在传授专业知识上,而要在研究学习上下功夫,教会学生会学。“数字化”生成也就是把实际问题数字化,运用数字、图形、符号表示生活实际问题。 又:理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与“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时,学生的理解是模糊的,于是我这样设计: X-8=16 解: X=16+8 ↓ X=24 . 你能理解“ ↓ ”和“.”这两个符号的意思吗?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既具体又轻松,自然区别“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3、关注“大智慧”发展 “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应该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地关注有价值思维的发展。 有位老师让同学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说数字8。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教室里有8个小组,8比9小1、比7大1,8加2是10,10个鸡蛋吃掉2个还剩8个,4加4等于8、11减3等于8、8加上0还是8……老师觉得同学们说得差不多了,就准备结束讨论。可有一位一直在认真思考的学生,这时才高高举起手来。见他那付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老师就让他说。他认真地说:“8是16的儿子!”话音一落,同学一阵哄笑。老师叫同学们不要笑,让这位同学说出他的理由。他理直气壮地说:“因为8是16的一半,所以是16的儿子。”老师又问:“那8有儿子吗?”他说:“8的儿子是4,4的儿子是2,2的儿子是1,1的儿子是0!”老师说:“太好了,你发现了16的一个秘密。但按照你这种想法,1的儿子不是0。是什么你再想一想,老师以后再告诉大家。” 虽然学生的想法不尽完善,但他的思考方式别出心裁,这位老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 4、倡导“发展性”评价 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例如:建立成长记录袋。 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满意的作业、最喜爱的小制作、印象深刻的问题和解决过程、难忘的讨论、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及来自家长的讯息等。 更值得注意是:老师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由此,老师要善于“推迟判断”,把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允许存入“问题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允许他们重新“支取”,重新解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问题存取”与“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5、加强“实践性”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有效地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老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 1、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极大限度地回归生活世界。 2、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要着重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得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利息》中设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压岁钱”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积极引导他们探讨思考,压岁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的是思考,它需要我们客观评价和理性分析。 Α、如果有一大笔钱, 你会怎么用 我会以爸妈的名义把这笔钱投资到小姨的超市里, 这样爸妈在超市也有一份董权. 存入银行、买国债、炒股、捐给灾区、买电脑学知识、买书看、去旅行、投资小个体户、请别人吃东西。 独自一个人坐火车到某地做一个小调查, 和陌生人打交道, 并也可以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B、我感到奇怪的是97年年利息有5.67%, 元旦前又变成2.7%, 现在又变成了1%点几了. 为什么国家繁荣了, 可利息却一年比一年少呢? C、利率为什么要下降? ①贷款少,存款多; ②9·11事变美国经济受到影响; ③为了使大型国有企业得到保障。 D、关于压岁钱的问题, 长辈们知道得比较多, 像我爸爸小时侯的压岁钱也就一、二元钱, 能够超过两元钱就不错了, 而我们现在的压岁钱有了成百上千, 这么算来, 我们的下一代就能成千上万, 甚至几十、几百万都有可能…… 对于压岁钱的问题有很多, 这里就不一一提出, 对于压岁钱的问题, 有机会再谈…… 又:小学三年级在讨论如何参与社区活动呢?有一个学生讲: 我们社区少一个邮筒, 建议增设一个邮筒。 老师眼睛一亮,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问: 为什么少了一个邮筒呢?( 增设邮筒的理由是什么?增设邮筒的条件是什么?) 讨论: 家长认为有这个需要吗? 邮递员怎么看呢? 邮政所长怎么看呢? 邮筒之间距离有多远? 增设邮筒有什么政策规定? 如果增设, 经费有没有困难? 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 学生分组调查采访并把结果写成建议或报告。 第二天, 老师和同学们把意见整理, 形成了一篇《在某地增设一个邮筒的建议》……. 第三天, 当孩子们上学时, 看到穿着绿色新装的邮筒已经竖立在那里, 孩子们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关于邮筒的讨论研究中,学生们不仅学习研究的方法, 而且学会了协作, 增强了社区主人意识。 课程改革的最终顺利完成,关键在于教师。我们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和体会《数学课程标准》,掌握并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唯其如此,才是课程改革最有效的保障。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如何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过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例如在学完小数加减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1.9元;饮料3.4元;香肠2.5元;话梅2.4元;饼干3.2元;瓜子2.8元……利用学生学具盒里的人民币,同桌两个同学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了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改变了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小组的协助下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主动探究“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加之,教材中的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在出示例题的同时,就有怎样想,它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因而,强化情景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是导入阶段的方向。我们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分到几个月饼。学生很快说出1块。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分到几个,学生都能说出“半个”。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二、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1.创设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 例如,在“分数比较大小”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先提供几组分数,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哪组分数,然后每个小组挑选各自的方法,利用小组内的学习材料(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一段毛线和一把剪刀)进行探究。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10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以比较和为例,有的小组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和一份涂上阴影,然后再比较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还有的小组把毛线平均剪成四段,再比较三段和一段的长度。在交流中学生学会合作,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已知长、宽,求长方形面积;填表格(已知长、宽求面积,已知面积和长<或宽>,求宽<或长>),这些分层练习题目数字较小,便于口算,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进行练习。尽量使每一位学生在本课教学中能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练习,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启迪学生思维。参考资料:http://www.xsj21.com/YXSJ/XSYT/JXLW/200709/3324.html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小学数学的新理念是什么 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时,更新教育观念迫不及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1、提倡“多样化”算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各种计算,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即使学生的方法幼稚、不成熟,但评价要有角度,要从学生思考角度来看,学生在思考中,经历了一个探究过程,且学生的方法更加符合儿童认识水平。 对于各种方法,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方法更好?对于最优方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反思、评价并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选择中选择,在合作中合作,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注重“数字化”生成 现代数学教学重心发生变化,即注重“数字化”生成。教师不能把所有精力花在传授专业知识上,而要在研究学习上下功夫,教会学生会学。“数字化”生成也就是把实际问题数字化,运用数字、图形、符号表示生活实际问题。 又:理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与“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时,学生的理解是模糊的,于是我这样设计: X-8=16 解: X=16+8 ↓ X=24 . 你能理解“ ↓ ”和“.”这两个符号的意思吗?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既具体又轻松,自然区别“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3、关注“大智慧”发展 “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应该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地关注有价值思维的发展。 有位老师让同学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说数字8。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教室里有8个小组,8比9小1、比7大1,8加2是10,10个鸡蛋吃掉2个还剩8个,4加4等于8、11减3等于8、8加上0还是8……老师觉得同学们说得差不多了,就准备结束讨论。可有一位一直在认真思考的学生,这时才高高举起手来。见他那付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老师就让他说。他认真地说:“8是16的儿子!”话音一落,同学一阵哄笑。老师叫同学们不要笑,让这位同学说出他的理由。他理直气壮地说:“因为8是16的一半,所以是16的儿子。”老师又问:“那8有儿子吗?”他说:“8的儿子是4,4的儿子是2,2的儿子是1,1的儿子是0!”老师说:“太好了,你发现了16的一个秘密。但按照你这种想法,1的儿子不是0。是什么你再想一想,老师以后再告诉大家。” 虽然学生的想法不尽完善,但他的思考方式别出心裁,这位老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 4、倡导“发展性”评价 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例如:建立成长记录袋。 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满意的作业、最喜爱的小制作、印象深刻的问题和解决过程、难忘的讨论、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及来自家长的讯息等。 更值得注意是:老师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由此,老师要善于“推迟判断”,把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允许存入“问题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允许他们重新“支取”,重新解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问题存取”与“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5、加强“实践性”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有效地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老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 1、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极大限度地回归生活世界。 2、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要着重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得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利息》中设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压岁钱”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积极引导他们探讨思考,压岁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的是思考,它需要我们客观评价和理性分析。 Α、如果有一大笔钱, 你会怎么用 我会以爸妈的名义把这笔钱投资到小姨的超市里, 这样爸妈在超市也有一份董权. 存入银行、买国债、炒股、捐给灾区、买电脑学知识、买书看、去旅行、投资小个体户、请别人吃东西。 独自一个人坐火车到某地做一个小调查, 和陌生人打交道, 并也可以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B、我感到奇怪的是97年年利息有5.67%, 元旦前又变成2.7%, 现在又变成了1%点几了. 为什么国家繁荣了, 可利息却一年比一年少呢? C、利率为什么要下降? ①贷款少,存款多; ②9·11事变美国经济受到影响; ③为了使大型国有企业得到保障。 D、关于压岁钱的问题, 长辈们知道得比较多, 像我爸爸小时侯的压岁钱也就一、二元钱, 能够超过两元钱就不错了, 而我们现在的压岁钱有了成百上千, 这么算来, 我们的下一代就能成千上万, 甚至几十、几百万都有可能…… 对于压岁钱的问题有很多, 这里就不一一提出, 对于压岁钱的问题, 有机会再谈…… 又:小学三年级在讨论如何参与社区活动呢?有一个学生讲: 我们社区少一个邮筒, 建议增设一个邮筒。 老师眼睛一亮,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问: 为什么少了一个邮筒呢?( 增设邮筒的理由是什么?增设邮筒的条件是什么?) 讨论: 家长认为有这个需要吗? 邮递员怎么看呢? 邮政所长怎么看呢? 邮筒之间距离有多远? 增设邮筒有什么政策规定? 如果增设, 经费有没有困难? 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 学生分组调查采访并把结果写成建议或报告。 第二天, 老师和同学们把意见整理, 形成了一篇《在某地增设一个邮筒的建议》……. 第三天, 当孩子们上学时, 看到穿着绿色新装的邮筒已经竖立在那里, 孩子们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关于邮筒的讨论研究中,学生们不仅学习研究的方法, 而且学会了协作, 增强了社区主人意识。 课程改革的最终顺利完成,关键在于教师。我们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和体会《数学课程标准》,掌握并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唯其如此,才是课程改革最有效的保障。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如何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过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例如在学完小数加减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1.9元;饮料3.4元;香肠2.5元;话梅2.4元;饼干3.2元;瓜子2.8元……利用学生学具盒里的人民币,同桌两个同学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了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改变了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小组的协助下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主动探究“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加之,教材中的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在出示例题的同时,就有怎样想,它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因而,强化情景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是导入阶段的方向。我们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分到几个月饼。学生很快说出1块。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分到几个,学生都能说出“半个”。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二、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1.创设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 例如,在“分数比较大小”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先提供几组分数,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哪组分数,然后每个小组挑选各自的方法,利用小组内的学习材料(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一段毛线和一把剪刀)进行探究。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10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以比较和为例,有的小组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和一份涂上阴影,然后再比较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还有的小组把毛线平均剪成四段,再比较三段和一段的长度。在交流中学生学会合作,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已知长、宽,求长方形面积;填表格(已知长、宽求面积,已知面积和长<或宽>,求宽<或长>),这些分层练习题目数字较小,便于口算,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进行练习。尽量使每一位学生在本课教学中能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练习,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启迪学生思维。参考资料:http://www.xsj21.com/YXSJ/XSYT/JXLW/200709/3324.html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