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6 11:50发布
研究的意义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研究的意义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我认为当前自然观研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在对自然观的论述中喜欢采用科学理论中相应的数学公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陷入科学理论自身的深究中去的倾向。我认为应该尽量用简洁的方式来叙述问题,不要引用过多的数学公式和避免对科技理论本身的深究。在自然观的研究中应该时刻注意两点:第一,自然观要把握住其本身作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而应该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第二,自然观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诸如“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立国”等政策要有参考和借鉴的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自然观在本身的形成过程中过多的引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则会失去其一般性和普遍性。因为自然观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因而要对整个自然界起指导作用;它不是仅仅来自自然界的某一部分,并对这一特定的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产生作用的。而引用的公式一般来自某个学科,所以其不是普遍成立的。另外专职于科技工作的人员一般也都是从事某一个职业,所以对于非他所从事行业的学科他可能并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所以在他学习和研究自然观的过程中那些与他的职业关系不大的公式他可能不熟悉。这样的话对公式的讨论或者借助于公式来论证自然观的做法意义似乎不大。这是其一。其二是,自然观若果要作为国家在制定科技战略的指导思想,那么它本身的叙述应该简洁但不失深刻。这样的要求可能会比较难实施,但可以作为一个尝试的方向。近年科学出版社引进了多套日本理工科教材,范围涉及电子、电气、信息、通信、自控、光学等等基础学科和先进技术。比如象“21世纪电子电气工程师系列”,“电子电路读本”,“图解电子电路读本”等等。这类图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编写的过程中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分析具体的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没有过多的拘泥于具体题型的求解过程,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整个学科范围内所涉及的学科体系的介绍,尽量做到覆盖面广,使得读者在阅读相应的书本之后能够对整个学科有清楚的认识。并且书中有很多图表,看起来非常容易理解。同时仅从厚度上来说这些图书相比其他的同类图书都比较薄,象国内的小学生课本一样的厚度,给人的初印象就是没有了对砖头一样厚的巨著的恐怖,感觉比较容易接近。如果自然观的研究能这样做,那么一些非“专业人士(指专门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者)”就比较容易学习并接受它了,从而使得自然辩证法更容易对现实世界起到指导作用。二、自然辩证法研究人才稀缺,使得当前自然观的研究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和科学修养的人才,以便使自然观的研究能同步于或者紧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但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发展。自然观是与自然科学直接联系的哲学思想,理应受到科学的制约。但现实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很可能存在着自然观的研究与它的理论来源――科学技术相脱节的情况。理工科出身的人在哲学以至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可能比较欠缺,而文科出身的人在科学理论方面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加强同时具备较高哲学素养和良好科学理论功底人才的培养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三、对自然观的作用重视不够,自然观的研究有和实际脱节的倾向。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强调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与作用,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经济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加大宣传自然观的现实意义。在教材(《自然辨证法新论》(修订版),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二章“当代自然观”中,感觉对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这个问题阐述的比较少,另外在本书中自然观与社会的关系放在了第七章“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来讲,这样感觉有些减低了对这个问题讨论的力度。另外在有关自然观的有关例证中所举例子有些嫌老,本人认为这类例子最好和现实的结合度能够紧一点,这样方能体现自然观当下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在自然观部分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手段来加强教学的效果,这方面的素材很多,有记录片,有相关的流行歌曲(象迈克尔
最多设置5个标签!
研究的意义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我认为当前自然观研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对自然观的论述中喜欢采用科学理论中相应的数学公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陷入科学理论自身的深究中去的倾向。我认为应该尽量用简洁的方式来叙述问题,不要引用过多的数学公式和避免对科技理论本身的深究。在自然观的研究中应该时刻注意两点:第一,自然观要把握住其本身作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而应该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第二,自然观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诸如“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立国”等政策要有参考和借鉴的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自然观在本身的形成过程中过多的引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则会失去其一般性和普遍性。因为自然观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因而要对整个自然界起指导作用;它不是仅仅来自自然界的某一部分,并对这一特定的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产生作用的。而引用的公式一般来自某个学科,所以其不是普遍成立的。另外专职于科技工作的人员一般也都是从事某一个职业,所以对于非他所从事行业的学科他可能并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所以在他学习和研究自然观的过程中那些与他的职业关系不大的公式他可能不熟悉。这样的话对公式的讨论或者借助于公式来论证自然观的做法意义似乎不大。这是其一。其二是,自然观若果要作为国家在制定科技战略的指导思想,那么它本身的叙述应该简洁但不失深刻。这样的要求可能会比较难实施,但可以作为一个尝试的方向。近年科学出版社引进了多套日本理工科教材,范围涉及电子、电气、信息、通信、自控、光学等等基础学科和先进技术。比如象“21世纪电子电气工程师系列”,“电子电路读本”,“图解电子电路读本”等等。这类图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编写的过程中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分析具体的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没有过多的拘泥于具体题型的求解过程,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整个学科范围内所涉及的学科体系的介绍,尽量做到覆盖面广,使得读者在阅读相应的书本之后能够对整个学科有清楚的认识。并且书中有很多图表,看起来非常容易理解。同时仅从厚度上来说这些图书相比其他的同类图书都比较薄,象国内的小学生课本一样的厚度,给人的初印象就是没有了对砖头一样厚的巨著的恐怖,感觉比较容易接近。如果自然观的研究能这样做,那么一些非“专业人士(指专门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者)”就比较容易学习并接受它了,从而使得自然辩证法更容易对现实世界起到指导作用。
二、自然辩证法研究人才稀缺,使得当前自然观的研究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和科学修养的人才,以便使自然观的研究能同步于或者紧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但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发展。自然观是与自然科学直接联系的哲学思想,理应受到科学的制约。但现实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很可能存在着自然观的研究与它的理论来源――科学技术相脱节的情况。理工科出身的人在哲学以至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可能比较欠缺,而文科出身的人在科学理论方面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加强同时具备较高哲学素养和良好科学理论功底人才的培养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三、对自然观的作用重视不够,自然观的研究有和实际脱节的倾向。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强调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与作用,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经济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加大宣传自然观的现实意义。在教材(《自然辨证法新论》(修订版),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二章“当代自然观”中,感觉对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这个问题阐述的比较少,另外在本书中自然观与社会的关系放在了第七章“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来讲,这样感觉有些减低了对这个问题讨论的力度。另外在有关自然观的有关例证中所举例子有些嫌老,本人认为这类例子最好和现实的结合度能够紧一点,这样方能体现自然观当下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在自然观部分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手段来加强教学的效果,这方面的素材很多,有记录片,有相关的流行歌曲(象迈克尔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