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11:50发布
什么是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什么是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我理解是教育理论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教育理论在发展,方法也在逐渐改进。方法不局限于那些,应该是多元的。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的,有利于人的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的应用价值。根据数学教学研究的意义,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必须有作为动因的问题,用来说明问题的素材,对问题和素材进行判断和运用的观念。这里的问题、素材和观念构成数学教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把提了这三个前提,再加上实验和思考,也就把握了数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何把握这三个前提?下面回答这个问题。 1 观念:在数学教育发展轨迹的探寻中形成 数学教学研究必须体现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数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理念为背景。在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主题。如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年代、90年代的“大众数学”、“问题解决”,世纪之交的“建构主义”。每一主题都是对前一时期教育弊端的批判和扬弃。“新数运动”由于片面强调抽象分析合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违背了基本的认识规律,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不得不“回到基础”。但“回到基础”的实践并每能得到真正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目标,经历了这样曲折得发展之后,“问题解决”才确立了它的中心地位。同样,建构主义的产生正是对传统教学理论自觉反思,对学习活动本质重新认识的结果。这就是历史给我们每一个教师和教研工作者的教诲:反思、批判和扬弃。 历史还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以教学目的为例,先强调知识,以后提出了能力的概念,知识与能力并重;进而提出情感与价值观,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位一体。它所遵循的轨迹是:由单一性到双重性到多样性,以全面性为极限。在多样性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我们认识水平限定下的所谓全面性的情况下,教学目的还会怎样发展呢?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可能重新排序,确定重点。比如我们已经认识到,不是知识——能力——情感,而是情感——能力——知识,情感在人的发中是最重要的。另一条途径是,丰富各要素的内涵,比如知识不仅包括数学事实,而且包括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包括数学活动的经验。可见,我们对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对能力和情感的认识变化更大,特别是情感,由服务于认识性目标转到有其独立意义,由侧重于兴趣与动机深入到人格的完善,这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再来追寻一下近30年数学教学方法的进化史:精讲多练——双边活动——强调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建构。这又是一条线索,不断强化学生作用的线索。它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思考方法。 因此,我们说,研究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数学教学研究至少有两大意义: (1)它以自身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教学研究的方法。对干一个主题,历史在怎样变化,而面对一个课题,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 (2)它以自身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提供教学研究的背景。它可以保证我们研究的问题有意义,所持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与时俱进。 教学研究要从历史中获取智慧。 2 问题:由传统经验的反思中产生 中央教科所章熊先生对语文教学的看法:“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传统经验作为基础,就没有生命;传统经验如果得不到教学的分析,就不能得到发展。”对数学教学,我们也可以如是说。这里我们把传统经验比作教学及研究的生命,足见其重要。 对数学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1)正确对待。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育界一直把“讲授法”作为批判的对象。一方面,在教研活动的公众场合,讲授法总是蒙受非难;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讲授法又表现出无穷的生命力。理论上的否定和实践上的肯定交织在一起。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直到第二次国际教学教育成就评价的结果公诸于世后,我们才对讲授法有了一个客观的态度,才敢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师讲课和学生做练习仍然是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讲授中坚持启发式原则,通过讲授来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讲授法”的命运告诉我们:对传统经验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人云亦云。数学教学研究中常常会出现某种观点,在某一背景下,形成某种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接近真理,也可能背离真理。因此我们对教学研究需要独立思考,需要鉴别力和勇气。 (2)弄清弊端。这也是我们从事教学研究的理由。正因为传坑教学经验中有问题,有弊端,才有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必要。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主要有:(1)在教学目标上,重认知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2)在教学要求上,人为制造难度,用数学家的思维准则要求学生;(3)在教学沟通上,教师处于“垄断”地位,学生只能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回应;(4)在教学方法上、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脱离。认清弊端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更新观念,用现代教学理念分折各种教学现象;二是实事求是,正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3)科学分析。这实际上是上述(1)、(2)两点的综合,也即对同一现象和行为,既要认识到它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它的不足。我们来对传统行为进行考量。备课:其中心任务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这两项任务,当然是必须的,但仅此是不够的。比如对学生的研究,传统备课中尽管也有这样的做法,但只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的群体来认识,其着眼点在于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不是以人为本。再看上课,从传统的意义上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执行教案。如果在45分钟内没有实现教案所规定的程序,被视为没有完成任务;如果在45分钟内做得比教案规定的要多,则被认为是:教学的随意性。执行教案,当然有它的含理性,因为上课必须作好教学设计,对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师生活动的方式进行全面策划。但一旦走得太远,就会暴露其不足、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由此可知强调教学设计是合理的。但忽视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忽视面临具体情境师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忽视各种要素对教学情节所产生的多祥性,则是不足的,有必要对执行教案进行反思。这样一来,原来被誉为教学艺术的东酉,现在可能遭遇否定。比如,原来上公开课,往往追求这样的效果:在下课钟响的同时,教师也在画最后一个句号。现在,我们再也不会要求这种形式的巧含,相反,应要求教学的真实,开放的自由。承认每一次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原来的“神来之笔”实则是刨创造性活动的障碍。 研究传统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创新,“青蒲经验”就是如此。顾冷元教改小组以“十年生聚”的决心,经过“三年调查,一年筛选,三年实验验证,四年推广”的艰苦经历,将生动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原理,创造出极有生命力的“青蒲经验”。青蒲的作法,也就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方法。 3 素材:从自身的教学活动中积累 教学研究需要素材,素材从哪里来?从教学活动中来,从我们的切身体验中来。举例来说: (1)对于一道题,用一种思路往往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多种解法。这里的解法,特别是那种超越常规的解法以及解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作为解题策略来记载,而且也是研究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案例。 (2)对一节课,经过我们的精心构思,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方案。其中的方案,方案形成的思路,实施方案的情境,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3)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一教学环节并不是我们事先设计的,但由于特定场合、偶然事件、心灵碰撞、思维交锋等因素的作用,动人心魄的效果出现了。你可以说这是潜能的极致,也可以说是教学的灵感,它是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的生命活力,更是教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4)教研组活动时,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某一内容的教法,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论,容易引起争论的地方,也就是需要研究的地方。(5)在批改作业时,会发现学生的错误,有些错误往往带有普遍性。学生表现出的失误,不仅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来源之一,也是教学研究动因之一。 (6)在翻读某书札时,看到了某篇文章,我们可能赞同其主要观点,想作进一步研究;或者,不同意其中的观点,想到来一番商榷。我们有表达某种想法的愿望,而且有话可说。殊不知,这正是教学研究的愿望,而愿望是需要珍视的。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实例,其中许多教学现象,情节的出现,灵感的产生往往稍纵即逝,当你与学生谈话,与同行交流,听专家报告,听家长意见时,都会有很多想法不期而至。关键时要善于捕捉,不放过任何机会,这和其他研究一样,需要理性,即科学方法,也需要情感即研究的冲动。许多美好东西的产生可能先从感性开始,然后是两种结果:升华或消失。这就需要一种习惯:注意随时收集教研信息。当i,j,k出现在哈密尔顿思绪中的一瞬间,它随即就记下了这一想法,从而才有了数学中的四元素。这也是一个成功的教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写教学**记,记下每天的所思,所闻,所做;写课后**记,对一些重要课时作出评价;写作业批改**志,记下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出来的精彩和不足。年轻的教师不妨作这样一个实验:准备一个记录本,记下所有这一切。一至两年后,再打开来看,你知道会有什么感觉吗?你会惊叹自己的成就。这是最基本的积累。通过基本的积累,有了想法,或者说有了问题,就可进行研究性积累。研究性积累包括查阅文献,调查取证,整理加工等。 有了问题,素材和基本观念,我们就可以确立课题,就可以调查,实验和研究,就可以借鉴,讨论和思考,进而构思谋篇,形成成果。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方法,其中抓住问题,素材,观念是最基本的。
最多设置5个标签!
什么是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我理解是教育理论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教育理论在发展,方法也在逐渐改进。方法不局限于那些,应该是多元的。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的,有利于人的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的应用价值。根据数学教学研究的意义,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必须有作为动因的问题,用来说明问题的素材,对问题和素材进行判断和运用的观念。这里的问题、素材和观念构成数学教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把提了这三个前提,再加上实验和思考,也就把握了数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何把握这三个前提?下面回答这个问题。 1 观念:在数学教育发展轨迹的探寻中形成 数学教学研究必须体现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数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理念为背景。在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主题。如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年代、90年代的“大众数学”、“问题解决”,世纪之交的“建构主义”。每一主题都是对前一时期教育弊端的批判和扬弃。“新数运动”由于片面强调抽象分析合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违背了基本的认识规律,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不得不“回到基础”。但“回到基础”的实践并每能得到真正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目标,经历了这样曲折得发展之后,“问题解决”才确立了它的中心地位。同样,建构主义的产生正是对传统教学理论自觉反思,对学习活动本质重新认识的结果。这就是历史给我们每一个教师和教研工作者的教诲:反思、批判和扬弃。 历史还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以教学目的为例,先强调知识,以后提出了能力的概念,知识与能力并重;进而提出情感与价值观,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位一体。它所遵循的轨迹是:由单一性到双重性到多样性,以全面性为极限。在多样性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我们认识水平限定下的所谓全面性的情况下,教学目的还会怎样发展呢?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可能重新排序,确定重点。比如我们已经认识到,不是知识——能力——情感,而是情感——能力——知识,情感在人的发中是最重要的。另一条途径是,丰富各要素的内涵,比如知识不仅包括数学事实,而且包括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包括数学活动的经验。可见,我们对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对能力和情感的认识变化更大,特别是情感,由服务于认识性目标转到有其独立意义,由侧重于兴趣与动机深入到人格的完善,这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再来追寻一下近30年数学教学方法的进化史:精讲多练——双边活动——强调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建构。这又是一条线索,不断强化学生作用的线索。它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思考方法。 因此,我们说,研究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数学教学研究至少有两大意义: (1)它以自身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教学研究的方法。对干一个主题,历史在怎样变化,而面对一个课题,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 (2)它以自身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提供教学研究的背景。它可以保证我们研究的问题有意义,所持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与时俱进。 教学研究要从历史中获取智慧。 2 问题:由传统经验的反思中产生 中央教科所章熊先生对语文教学的看法:“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传统经验作为基础,就没有生命;传统经验如果得不到教学的分析,就不能得到发展。”对数学教学,我们也可以如是说。这里我们把传统经验比作教学及研究的生命,足见其重要。 对数学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1)正确对待。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育界一直把“讲授法”作为批判的对象。一方面,在教研活动的公众场合,讲授法总是蒙受非难;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讲授法又表现出无穷的生命力。理论上的否定和实践上的肯定交织在一起。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直到第二次国际教学教育成就评价的结果公诸于世后,我们才对讲授法有了一个客观的态度,才敢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师讲课和学生做练习仍然是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讲授中坚持启发式原则,通过讲授来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讲授法”的命运告诉我们:对传统经验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人云亦云。数学教学研究中常常会出现某种观点,在某一背景下,形成某种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接近真理,也可能背离真理。因此我们对教学研究需要独立思考,需要鉴别力和勇气。 (2)弄清弊端。这也是我们从事教学研究的理由。正因为传坑教学经验中有问题,有弊端,才有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必要。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主要有:(1)在教学目标上,重认知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2)在教学要求上,人为制造难度,用数学家的思维准则要求学生;(3)在教学沟通上,教师处于“垄断”地位,学生只能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回应;(4)在教学方法上、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脱离。认清弊端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更新观念,用现代教学理念分折各种教学现象;二是实事求是,正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3)科学分析。这实际上是上述(1)、(2)两点的综合,也即对同一现象和行为,既要认识到它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它的不足。我们来对传统行为进行考量。备课:其中心任务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这两项任务,当然是必须的,但仅此是不够的。比如对学生的研究,传统备课中尽管也有这样的做法,但只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的群体来认识,其着眼点在于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不是以人为本。再看上课,从传统的意义上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执行教案。如果在45分钟内没有实现教案所规定的程序,被视为没有完成任务;如果在45分钟内做得比教案规定的要多,则被认为是:教学的随意性。执行教案,当然有它的含理性,因为上课必须作好教学设计,对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师生活动的方式进行全面策划。但一旦走得太远,就会暴露其不足、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由此可知强调教学设计是合理的。但忽视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忽视面临具体情境师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忽视各种要素对教学情节所产生的多祥性,则是不足的,有必要对执行教案进行反思。这样一来,原来被誉为教学艺术的东酉,现在可能遭遇否定。比如,原来上公开课,往往追求这样的效果:在下课钟响的同时,教师也在画最后一个句号。现在,我们再也不会要求这种形式的巧含,相反,应要求教学的真实,开放的自由。承认每一次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原来的“神来之笔”实则是刨创造性活动的障碍。 研究传统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创新,“青蒲经验”就是如此。顾冷元教改小组以“十年生聚”的决心,经过“三年调查,一年筛选,三年实验验证,四年推广”的艰苦经历,将生动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原理,创造出极有生命力的“青蒲经验”。青蒲的作法,也就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方法。 3 素材:从自身的教学活动中积累 教学研究需要素材,素材从哪里来?从教学活动中来,从我们的切身体验中来。举例来说: (1)对于一道题,用一种思路往往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多种解法。这里的解法,特别是那种超越常规的解法以及解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作为解题策略来记载,而且也是研究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案例。 (2)对一节课,经过我们的精心构思,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方案。其中的方案,方案形成的思路,实施方案的情境,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3)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一教学环节并不是我们事先设计的,但由于特定场合、偶然事件、心灵碰撞、思维交锋等因素的作用,动人心魄的效果出现了。你可以说这是潜能的极致,也可以说是教学的灵感,它是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的生命活力,更是教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4)教研组活动时,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某一内容的教法,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论,容易引起争论的地方,也就是需要研究的地方。(5)在批改作业时,会发现学生的错误,有些错误往往带有普遍性。学生表现出的失误,不仅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来源之一,也是教学研究动因之一。 (6)在翻读某书札时,看到了某篇文章,我们可能赞同其主要观点,想作进一步研究;或者,不同意其中的观点,想到来一番商榷。我们有表达某种想法的愿望,而且有话可说。殊不知,这正是教学研究的愿望,而愿望是需要珍视的。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实例,其中许多教学现象,情节的出现,灵感的产生往往稍纵即逝,当你与学生谈话,与同行交流,听专家报告,听家长意见时,都会有很多想法不期而至。关键时要善于捕捉,不放过任何机会,这和其他研究一样,需要理性,即科学方法,也需要情感即研究的冲动。许多美好东西的产生可能先从感性开始,然后是两种结果:升华或消失。这就需要一种习惯:注意随时收集教研信息。当i,j,k出现在哈密尔顿思绪中的一瞬间,它随即就记下了这一想法,从而才有了数学中的四元素。这也是一个成功的教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写教学**记,记下每天的所思,所闻,所做;写课后**记,对一些重要课时作出评价;写作业批改**志,记下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出来的精彩和不足。年轻的教师不妨作这样一个实验:准备一个记录本,记下所有这一切。一至两年后,再打开来看,你知道会有什么感觉吗?你会惊叹自己的成就。这是最基本的积累。通过基本的积累,有了想法,或者说有了问题,就可进行研究性积累。研究性积累包括查阅文献,调查取证,整理加工等。 有了问题,素材和基本观念,我们就可以确立课题,就可以调查,实验和研究,就可以借鉴,讨论和思考,进而构思谋篇,形成成果。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方法,其中抓住问题,素材,观念是最基本的。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