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11:50发布
求一个粮油加工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样本!
求一个粮油加工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样本! 2006年度山东省粮油工业统计分析报告 食品商务网 2007-09-04 16:43:00 2006年,在国家局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山东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创新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统计工作任务。在上报程序、上报办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在数据质量、统计分析上有了很大提高;在工作考核、表彰奖励上,有了明确规定;各市县粮食局和基层企业,在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上有了明显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和生产指标较上年又有很大增长。其中多数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具体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管理情况。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汇总工作仍按照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制定的《2005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填报汇总办法》执行,省局将工作任务布置到市局,市局再层层布置到下级汇总单位和基层填报单位。所有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都按照属地原则,向所在县、市粮油工业统计汇总单位报送本企业粮油加工能力和产量等数据,县、市层层汇总,逐级上报。对年生产量10万吨以上(含10万吨)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集团,在其成员企业按属地原则多带带向所在县、市粮油工业统计汇总单位报送统计报表的同时,集团另行汇总一套全集团的合并报表(按“国粮14表”格式),并连同各成员企业(包括母公司、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不包括未控股的参股企业和协作企业)的多带带报表,报送省局。中央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和各成员企业的多带带报表直接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合并报表的数据与成员企业多带带报表汇总数完全相符。多数市县局,对粮油工业统计工作非常重视,能够严格按照省局规定进行管理、指导、监督、审核、汇总上报。特别是2005年度对各地统计工作进行表彰以来,各市县局重视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报表质量、上报速度、分析水平等有了较大提高。2006年度全省各市全部采用微机汇总、电子邮件传递上报,提高了报表质量。部分市县局新上或更换了微机,硬件设施大大改善。 (二)指标情况。根据2006年度全省粮油工业统计年报数字显示,全省纳入统计(以下简称入统)的粮油加工企业541家,比去年增加101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22家,比去年减少5家,年生产能力45.06万吨;小麦粉加工企业451家,比去年增加110家,年生产能力1827.10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68家,比去年减少4家,年生产能力868.95万吨,精炼能力227.98万吨。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06年,完成大米总产量13.23万吨,其中:特等米4.48万吨,标准一等米7.38万吨;小麦粉总产量886.68万吨,其中:特一粉389.23万吨,占43.9%,特二粉256.23万吨,占28.9%,标准粉88.72万吨,占10%,专用粉91.74万吨,占10.4%;食用植物油总产量224.50万吨,从食用植物油的品种看,大豆油126.88万吨,占56.5%;花生油46.52万吨,占20.7%,其他51.1万吨,占22.8%。从食用油的等级结构看,一级油150.95万吨,占67.2%,二级油21.5万吨,占9.6%,其他52.05万吨,占23.2%。 2006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45.53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2.05亿元,小麦粉加工业185.06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358.4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42.91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2.05亿元,小麦粉加工业180.69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360.16亿元;利润总额15.94亿元,其中:小麦粉加工业2.66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13.20亿元;出口交货值12.82亿元,其中:小麦粉加工业2.14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10.66亿元。 2006年,粮油加工企业资产总计320.58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1.0亿元,小麦粉加工业84.60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235.00亿元;负债合计197.64亿元,资产负债率61.7%,其中:大米加工业0.58亿元,资产负债率58%;小麦粉加工业49.75亿元,资产负债率58.8%;食用植物油加工业147.31元,资产负债率62.7%;年末从业人数57033人,其中:大米加工业728人,小麦粉加工业32983人,食用植物油加工业23322人。 2.指标分析 2006年,全省粮油工业总体发展平稳,呈上升趋势。从粮油工业统计企业数量来看,同比增加101家。从行业来看,小麦粉增长较快,同比增加122.89万吨;油脂加工比较平稳,没有多大变化,其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从收入、利润效益指标看,均有增长,其中收入增长5.9%,利润增长35.9%。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物价升高。同比,特一粉价格升高了0.28元/公斤,豆油价格升高了近1元/公斤。二是产品产量提高。从生产能力来看,产能过剩现象仍比较突出。小麦产能利用率48.5%,食用植物油产能利用率25.8%。从发展形势来看, 2006年,受小麦涨价因素影响,部分小规模面粉企业,受资金、工艺、规模限制,已处于强力支撑阶段。预计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期间,面粉企业在地域布局、规模建设、产品结构上,将会有一次大的整合。受国家政策、金融政策和市场影响,一批小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关闭;部分强势企业,将会进一步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发展成为当地龙头企业。大豆加工,受大豆市场和沿海企业发展影响,内陆企业将不再占据优势。特别是低档次产品加工企业,以及非深加工企业,在将来的1—2年内,极有可能出现滑坡。 2006年度山东省粮油工业统计分析报告 食品商务网 2007-09-04 16:43:00 3.主要特点 一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各类粮油产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基本上适应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小麦粉产品从以标准粉为主,发展到以特制粉、专用粉为主,小麦粉总产量中,特等粉(含特一粉和特二粉)所占比重达到72.8%。食用植物油总产量中,一级油、二级油所占比重达到76.8%。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有日处理小麦1000吨以上的大型小麦粉加工企业9家;日处理油料1000吨以上的大型植物油加工企业16家,产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粮油加工企业产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对粮油工业,采取改组联合、整体转制、股份合作、分离重组、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优化产权结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特别是民营企业、港澳台商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粮油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541家粮油加工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民营企业数占93.2%。四是“放心粮油”和名牌产品不断增多。在粮油产品中,青岛白樱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白樱花牌小麦粉、德州巨嘴鸟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巨嘴鸟牌小麦粉荣获国家名牌称号;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鲁花”牌花生油、青岛嘉里植物油有限公司生产的“胡姬花”牌花生油荣获国家名牌产品称号。有36个粮油产品荣获山东名牌,有26个粮油产品获国家质量免检。我省共有82家企业、131个品种获国家“放心粮油”命名、9个单位获国家“粮油(食品)销售放心店”命名。有55家企业、97个品种获省“放心粮油”命名、17个单位获省“粮油(食品)销售放心店”命名。 二、加快粮油工业发展的建议 1.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推进粮油工业的科技进步。一是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优质粮油名牌产品、专用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二是加速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鼓励引导企业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消化吸收,开发研制一批新的先进技术装备,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协作。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步伐。四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把自主研究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在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成果推广服务。 2.延长产业链,实施粮油加工产业化经营。一是向上游的种植业延伸,优化粮油品种,建立粮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形成基地化、规模化、良种化、专用化。二是与广大农民联合起来,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方法,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三是向粮油精深加工领域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向运销领域延伸,开展产业化经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的产业链。 3.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粮油生产加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进行企业的改造和重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产业和企业。支持骨干粮油加工企业实行优质粮油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前茅、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名牌产品和已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效益。 4.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粮油加工业要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为契机,在全行业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实施“粮油名牌工程”。一是做好名牌培育的基础工作,制定名牌培育计划,选择一批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大服务力度和宣传力度;二是帮助企业搞好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名牌或省级名牌,从而带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5.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粮油制品质量和安全。一是抓紧建立和完善粮油质量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究和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从生产加工源头上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安全。二是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严格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厂销售。三是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整顿和规范粮油生产加工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6.积极落实有关政策,促进粮油加工业发展。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金融、财政、出口、土地、培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各级政府对粮食科技的投入;积极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继续加强对各市粮油工业统计工作的管理和考核,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树立争先创优意识,狠抓数据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为各级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争取使2007年的全省粮油工业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 2.狠抓吸收社会粮油加工企业纳入全省统计范围工作,使全省粮油加工业不断壮大,不断增加全省粮油工业的经济总量,以保持全省各项指标在全国的领先位置。 3.积极引导企业向产权多元化、产品系列化、企业规模化、加工精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抗市场风险,抗资金风险,抗结构风险,抗规模风险的能力,努力保持全省粮油加工业发展的稳定性。 http://people.keyin.cn/plus/view.php aid=106552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求一个粮油加工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样本! 2006年度山东省粮油工业统计分析报告 食品商务网 2007-09-04 16:43:00 2006年,在国家局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山东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创新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统计工作任务。在上报程序、上报办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在数据质量、统计分析上有了很大提高;在工作考核、表彰奖励上,有了明确规定;各市县粮食局和基层企业,在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上有了明显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和生产指标较上年又有很大增长。其中多数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具体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管理情况。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汇总工作仍按照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制定的《2005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填报汇总办法》执行,省局将工作任务布置到市局,市局再层层布置到下级汇总单位和基层填报单位。所有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都按照属地原则,向所在县、市粮油工业统计汇总单位报送本企业粮油加工能力和产量等数据,县、市层层汇总,逐级上报。对年生产量10万吨以上(含10万吨)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集团,在其成员企业按属地原则多带带向所在县、市粮油工业统计汇总单位报送统计报表的同时,集团另行汇总一套全集团的合并报表(按“国粮14表”格式),并连同各成员企业(包括母公司、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不包括未控股的参股企业和协作企业)的多带带报表,报送省局。中央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和各成员企业的多带带报表直接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合并报表的数据与成员企业多带带报表汇总数完全相符。多数市县局,对粮油工业统计工作非常重视,能够严格按照省局规定进行管理、指导、监督、审核、汇总上报。特别是2005年度对各地统计工作进行表彰以来,各市县局重视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报表质量、上报速度、分析水平等有了较大提高。2006年度全省各市全部采用微机汇总、电子邮件传递上报,提高了报表质量。部分市县局新上或更换了微机,硬件设施大大改善。 (二)指标情况。根据2006年度全省粮油工业统计年报数字显示,全省纳入统计(以下简称入统)的粮油加工企业541家,比去年增加101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22家,比去年减少5家,年生产能力45.06万吨;小麦粉加工企业451家,比去年增加110家,年生产能力1827.10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68家,比去年减少4家,年生产能力868.95万吨,精炼能力227.98万吨。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06年,完成大米总产量13.23万吨,其中:特等米4.48万吨,标准一等米7.38万吨;小麦粉总产量886.68万吨,其中:特一粉389.23万吨,占43.9%,特二粉256.23万吨,占28.9%,标准粉88.72万吨,占10%,专用粉91.74万吨,占10.4%;食用植物油总产量224.50万吨,从食用植物油的品种看,大豆油126.88万吨,占56.5%;花生油46.52万吨,占20.7%,其他51.1万吨,占22.8%。从食用油的等级结构看,一级油150.95万吨,占67.2%,二级油21.5万吨,占9.6%,其他52.05万吨,占23.2%。 2006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45.53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2.05亿元,小麦粉加工业185.06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358.4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42.91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2.05亿元,小麦粉加工业180.69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360.16亿元;利润总额15.94亿元,其中:小麦粉加工业2.66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13.20亿元;出口交货值12.82亿元,其中:小麦粉加工业2.14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10.66亿元。 2006年,粮油加工企业资产总计320.58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业1.0亿元,小麦粉加工业84.60亿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235.00亿元;负债合计197.64亿元,资产负债率61.7%,其中:大米加工业0.58亿元,资产负债率58%;小麦粉加工业49.75亿元,资产负债率58.8%;食用植物油加工业147.31元,资产负债率62.7%;年末从业人数57033人,其中:大米加工业728人,小麦粉加工业32983人,食用植物油加工业23322人。 2.指标分析 2006年,全省粮油工业总体发展平稳,呈上升趋势。从粮油工业统计企业数量来看,同比增加101家。从行业来看,小麦粉增长较快,同比增加122.89万吨;油脂加工比较平稳,没有多大变化,其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从收入、利润效益指标看,均有增长,其中收入增长5.9%,利润增长35.9%。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物价升高。同比,特一粉价格升高了0.28元/公斤,豆油价格升高了近1元/公斤。二是产品产量提高。从生产能力来看,产能过剩现象仍比较突出。小麦产能利用率48.5%,食用植物油产能利用率25.8%。从发展形势来看, 2006年,受小麦涨价因素影响,部分小规模面粉企业,受资金、工艺、规模限制,已处于强力支撑阶段。预计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期间,面粉企业在地域布局、规模建设、产品结构上,将会有一次大的整合。受国家政策、金融政策和市场影响,一批小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关闭;部分强势企业,将会进一步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发展成为当地龙头企业。大豆加工,受大豆市场和沿海企业发展影响,内陆企业将不再占据优势。特别是低档次产品加工企业,以及非深加工企业,在将来的1—2年内,极有可能出现滑坡。 2006年度山东省粮油工业统计分析报告 食品商务网 2007-09-04 16:43:00 3.主要特点 一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各类粮油产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基本上适应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小麦粉产品从以标准粉为主,发展到以特制粉、专用粉为主,小麦粉总产量中,特等粉(含特一粉和特二粉)所占比重达到72.8%。食用植物油总产量中,一级油、二级油所占比重达到76.8%。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有日处理小麦1000吨以上的大型小麦粉加工企业9家;日处理油料1000吨以上的大型植物油加工企业16家,产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粮油加工企业产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对粮油工业,采取改组联合、整体转制、股份合作、分离重组、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优化产权结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特别是民营企业、港澳台商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粮油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541家粮油加工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民营企业数占93.2%。四是“放心粮油”和名牌产品不断增多。在粮油产品中,青岛白樱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白樱花牌小麦粉、德州巨嘴鸟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巨嘴鸟牌小麦粉荣获国家名牌称号;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鲁花”牌花生油、青岛嘉里植物油有限公司生产的“胡姬花”牌花生油荣获国家名牌产品称号。有36个粮油产品荣获山东名牌,有26个粮油产品获国家质量免检。我省共有82家企业、131个品种获国家“放心粮油”命名、9个单位获国家“粮油(食品)销售放心店”命名。有55家企业、97个品种获省“放心粮油”命名、17个单位获省“粮油(食品)销售放心店”命名。 二、加快粮油工业发展的建议 1.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推进粮油工业的科技进步。一是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优质粮油名牌产品、专用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二是加速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鼓励引导企业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消化吸收,开发研制一批新的先进技术装备,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协作。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步伐。四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把自主研究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在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成果推广服务。 2.延长产业链,实施粮油加工产业化经营。一是向上游的种植业延伸,优化粮油品种,建立粮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形成基地化、规模化、良种化、专用化。二是与广大农民联合起来,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方法,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三是向粮油精深加工领域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向运销领域延伸,开展产业化经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的产业链。 3.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粮油生产加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进行企业的改造和重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产业和企业。支持骨干粮油加工企业实行优质粮油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前茅、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名牌产品和已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效益。 4.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粮油加工业要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为契机,在全行业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实施“粮油名牌工程”。一是做好名牌培育的基础工作,制定名牌培育计划,选择一批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大服务力度和宣传力度;二是帮助企业搞好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名牌或省级名牌,从而带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5.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粮油制品质量和安全。一是抓紧建立和完善粮油质量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究和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从生产加工源头上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安全。二是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严格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厂销售。三是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整顿和规范粮油生产加工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6.积极落实有关政策,促进粮油加工业发展。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金融、财政、出口、土地、培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各级政府对粮食科技的投入;积极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继续加强对各市粮油工业统计工作的管理和考核,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树立争先创优意识,狠抓数据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为各级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争取使2007年的全省粮油工业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 2.狠抓吸收社会粮油加工企业纳入全省统计范围工作,使全省粮油加工业不断壮大,不断增加全省粮油工业的经济总量,以保持全省各项指标在全国的领先位置。 3.积极引导企业向产权多元化、产品系列化、企业规模化、加工精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抗市场风险,抗资金风险,抗结构风险,抗规模风险的能力,努力保持全省粮油加工业发展的稳定性。 http://people.keyin.cn/plus/view.php aid=106552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