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2022-01-06 11:50发布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1条回答
怀揣小粉兔
1楼 · 2022-01-07 18:55.采纳回答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学术不端行为危害严重,极易扩散,必须予以坚决铲除。新时期学术不端产生的背景根源:时代大环境的影响、现行科研评价制度出现问题、科技成果产出者自身原因;解决的对策:加大学术道德、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宣传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开展学术打假活动,加大科研造假学术不端惩处力度、建立完善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正确指导科研活动开展,逐步形成规范的科研活动过程。  学术不端;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学术不端行为是新时期形成不良科研氛围、产生虚假科研信息、成果,浪费科技资源、误导民众,导致科研活动失败的“肿瘤”。极易扩散,危害严重必须予以尽快铲除。新时期学术不端有新的内涵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背景根源。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学术不端及其表现
学术不端笼统来说,凡是违反基本科学诚信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为,一是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二是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三是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1]。一般来说,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形成学术成果过程中使用的剽窃抄袭等不端正的手段或行为及与学术有关的腐败、欺诈等行为[2]。我国学者把在科研活动中随意杜撰(数据、信息、内容等)、篡改(数据、过程、结论等)、剽窃(观点、结论等)行为称为科学研究中的“三大主罪”(即学术不端三大类型)[3]。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不端行为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如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项目(课题)申报垄断、网上随意COPY别人成果而不注明来源、科研成果署名排名次序、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挪用科研经费甚至引用别人文献而曲解原意、断章取义(只引用对自己有用的观点数据)等都纳入学术不端行为中[4]。
学术不端行为在科研活动中由来已久,在新的时期表现得样,对科研活动影响更大,造成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必须深刻探寻其产生的根源并尽快加以铲除。
二、新时期学术不端产生的背景根源
1.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科研活动原来属于专门组织、有闲阶层个别人的专业活动。从事科研活动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和“饭碗”,没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因而早期的科研活动虽然数量少但成果质量好、可信度大。如牛顿、法拉第、伽利略、安培、赫兹、普朗克、爱因斯坦、伦琴、居里夫妇、孟德尔等,他们把科研活动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对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科学结论、观点反复斟酌、对研究的数据、过程多次推演反复论证,追求完美。因而研究成果相对真理,直到现在仍然被大家引用。而随着工业化、电子化时代的到来,从事科研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特别是随着21世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新知识新信息铺天盖地,交流互动日益容易,信息获取的技术手段更加便捷,复制粘贴来得更快,追求效率、追求数量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对科研成果时间、数量的要求。受大环境影响,导致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浮躁心态蔓延,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不能长时间安心某一项科技活动,为了追求数量和效率,不认真不严谨仓促发表成果,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复制粘贴别人成果而不署名。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