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11:50发布
课题研究如何选题
课题研究如何选题 研究的主题往往有三个来源:一是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了某些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在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听课时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三是研究者本人的学术兴趣,这种兴趣不仅影响研究者的研究主题,而且影响研究者选择具体的研究途径。 第一节 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课题可能来源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是比较理想的研究课题,但是,从选择课题的“捷径”来看,可以先从他人的研究成果那里获得启示。当研究者不知道研究什么主题时,可以参阅相关的教育著作,看别人在做什么研究,这种研究有什么进展,是否留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阅读期刊与专著他人的专著包括教育经典名著和现当代教育著作。对中小学老师来说,阅读大量的经典名著几乎不太可能,但至少应该选择两到三本教育经典名著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罗素的《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等作为重点阅读的文本。当然,也可以阅读时下流行的比较有影响的某个当代研究者的著作。除了阅读教育著作之外,教师需要重点阅读几本专业学术期刊。与专著相比,专业学术期刊对选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有质量的专业学术期刊总是大量地发表相关的课题研究报告。这些课题研究报告不见得都能够引起某个具体的研究者的共鸣,但是,一般而言,研究者总能在这些课题研究报告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二、向他人请教除了考虑他人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可以“打听”他人的建议,包括直接向相关的研究者请教和间接地查看他人的建议。他人的研究成果既可能显示为相关的专著和专业杂志中,也可能隐含在研究者的专业讲座中。这需要研究者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形成“倾听”与“提问”的习惯。倾听意味着听讲者欣赏、领会讲座者的主题和意义;提问意味着听讲者从讲座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形成自己的选题或成为自己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观点。对那些尚未形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听“讲座”比“读书”可能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和选择课题。他人的建议也可能显示为“课题指南”。研究者可以从不同部门的“课题指南”中获得启示:哪些问题是当下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过期”的、“过气”的课题?各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研究管理机构或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比如《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指南》。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实际条件从这些“课题指南”中选择某个“课题意向”,然后逐步将这个“课题意向”化为具体的研究课题。 三、留意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常常有惊人的重复现象。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很可能在历史中已经出现。当代学者研究的课题很可能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真实的教育道理总是隐含在教育冲突之中,教育实践不过是教育冲突的某种妥协或变形。教育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有教育争议的地方。整个教育史,不过就是一个意见纷争、众说纷纭的展览馆。凡是有教育争议的地方,就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和值得研究的主题。这需要阅读教育史的人能够从大量的教育事件中发现、领会其中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纷争和诉讼。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某个意见很可能成为研究的主题。教育学已经分化为多种学科,有一个学科永远是重要的,这就是教育史学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是一个没完没了的研究领域,这导致教育史的著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版本。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完整地阅读中外教育史也不太可能,但中小学教师至少可以就某个主题试探性地考察中外教育史中的相关意见。严格地说,一个研究者在研究某个主题时,如果没有到中外教育史中寻找相关的研究和相关的意见,这个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残缺的研究。一般而言,所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尽量避免研究“宏大”的课题。研究者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是否过于庞大,显示“蟒蛇吞象”的气魄。并不是说,宏大课题就不值得研究。长期的、“规划”的课题研究尚可以选择一些宏大的课题,比如《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而实践研究应该研究具体的现实的教育问题,比如《应用电子档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动研究》。某些长期的、“规划”的课题研究者发表《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尚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某个教育硕士研究如此宏大的主题,会成为笑柄。在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时,研究者除了可能有某种追逐“宏大课题”的冲动之外,还可能有“追寻热点”或“追逐时髦”、“追赶时尚”的激情。殊不知,真正有学术精神的研究恰恰不是追逐新奇或时尚,而是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选择一个陌生化的主题。即便追逐宏大理论和热点问题,也需要考虑所追逐的宏大理论和热点问题对改进自己的实践工作是否有真实的帮助。否则,选题的意义就会贬值。一旦确定了某个研究主题,在主题的表述上尽量避免一些“细节错误”:一是使用宣传口号式的祈使句。比如《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等等。学位论文的主题在表述上一般为陈述句或疑问句,应避免使用宣传口号式的祈使句。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教育论文都不能使用祈使句作为标题。教育口号以及相关的教育宣传当然是重要的,但学位论文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解决、研究某个问题,这个研究是否规范或有价值尚待答辩委员会作出评审,所以不宜以教育口号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主题。一般而言,比较严肃的学位论文的主题不宜采用“祈使句”的形态,应该尽可能采用陈述句。常用的形式是“论……”或“……研究”。二是在主题中看不到论文的关键词。一般而言,论文的主题由论文的主要观点中的关键词加上研究方法构成,比如《小学三年级学生诚信教育的行动研究》,《广州市海珠区初中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高中二年级学生阅读治疗的实验研究》,等等。三是文不对题或题不对文,即主题的范围与正文的实际内容和方法不对称。比如论文的正文主要讨论“小学三年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但标题却表述为《小学德育的行动研究》。或者,论文主要采用的是调查研究,应该表述为《广州市海珠区初中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但由于研究者误以为自己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实际地呈现为《广州市海珠区初中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最多设置5个标签!
课题研究如何选题 研究的主题往往有三个来源:一是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了某些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在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听课时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三是研究者本人的学术兴趣,这种兴趣不仅影响研究者的研究主题,而且影响研究者选择具体的研究途径。 第一节 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课题可能来源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是比较理想的研究课题,但是,从选择课题的“捷径”来看,可以先从他人的研究成果那里获得启示。当研究者不知道研究什么主题时,可以参阅相关的教育著作,看别人在做什么研究,这种研究有什么进展,是否留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阅读期刊与专著他人的专著包括教育经典名著和现当代教育著作。对中小学老师来说,阅读大量的经典名著几乎不太可能,但至少应该选择两到三本教育经典名著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罗素的《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等作为重点阅读的文本。当然,也可以阅读时下流行的比较有影响的某个当代研究者的著作。除了阅读教育著作之外,教师需要重点阅读几本专业学术期刊。与专著相比,专业学术期刊对选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有质量的专业学术期刊总是大量地发表相关的课题研究报告。这些课题研究报告不见得都能够引起某个具体的研究者的共鸣,但是,一般而言,研究者总能在这些课题研究报告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二、向他人请教除了考虑他人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可以“打听”他人的建议,包括直接向相关的研究者请教和间接地查看他人的建议。他人的研究成果既可能显示为相关的专著和专业杂志中,也可能隐含在研究者的专业讲座中。这需要研究者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形成“倾听”与“提问”的习惯。倾听意味着听讲者欣赏、领会讲座者的主题和意义;提问意味着听讲者从讲座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形成自己的选题或成为自己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观点。对那些尚未形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听“讲座”比“读书”可能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和选择课题。他人的建议也可能显示为“课题指南”。研究者可以从不同部门的“课题指南”中获得启示:哪些问题是当下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过期”的、“过气”的课题?各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研究管理机构或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比如《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指南》。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实际条件从这些“课题指南”中选择某个“课题意向”,然后逐步将这个“课题意向”化为具体的研究课题。 三、留意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常常有惊人的重复现象。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很可能在历史中已经出现。当代学者研究的课题很可能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真实的教育道理总是隐含在教育冲突之中,教育实践不过是教育冲突的某种妥协或变形。教育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有教育争议的地方。整个教育史,不过就是一个意见纷争、众说纷纭的展览馆。凡是有教育争议的地方,就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和值得研究的主题。这需要阅读教育史的人能够从大量的教育事件中发现、领会其中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纷争和诉讼。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某个意见很可能成为研究的主题。教育学已经分化为多种学科,有一个学科永远是重要的,这就是教育史学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是一个没完没了的研究领域,这导致教育史的著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版本。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完整地阅读中外教育史也不太可能,但中小学教师至少可以就某个主题试探性地考察中外教育史中的相关意见。严格地说,一个研究者在研究某个主题时,如果没有到中外教育史中寻找相关的研究和相关的意见,这个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残缺的研究。一般而言,所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尽量避免研究“宏大”的课题。研究者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是否过于庞大,显示“蟒蛇吞象”的气魄。并不是说,宏大课题就不值得研究。长期的、“规划”的课题研究尚可以选择一些宏大的课题,比如《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而实践研究应该研究具体的现实的教育问题,比如《应用电子档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动研究》。某些长期的、“规划”的课题研究者发表《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尚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某个教育硕士研究如此宏大的主题,会成为笑柄。在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时,研究者除了可能有某种追逐“宏大课题”的冲动之外,还可能有“追寻热点”或“追逐时髦”、“追赶时尚”的激情。殊不知,真正有学术精神的研究恰恰不是追逐新奇或时尚,而是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选择一个陌生化的主题。即便追逐宏大理论和热点问题,也需要考虑所追逐的宏大理论和热点问题对改进自己的实践工作是否有真实的帮助。否则,选题的意义就会贬值。一旦确定了某个研究主题,在主题的表述上尽量避免一些“细节错误”:一是使用宣传口号式的祈使句。比如《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等等。学位论文的主题在表述上一般为陈述句或疑问句,应避免使用宣传口号式的祈使句。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教育论文都不能使用祈使句作为标题。教育口号以及相关的教育宣传当然是重要的,但学位论文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解决、研究某个问题,这个研究是否规范或有价值尚待答辩委员会作出评审,所以不宜以教育口号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主题。一般而言,比较严肃的学位论文的主题不宜采用“祈使句”的形态,应该尽可能采用陈述句。常用的形式是“论……”或“……研究”。二是在主题中看不到论文的关键词。一般而言,论文的主题由论文的主要观点中的关键词加上研究方法构成,比如《小学三年级学生诚信教育的行动研究》,《广州市海珠区初中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高中二年级学生阅读治疗的实验研究》,等等。三是文不对题或题不对文,即主题的范围与正文的实际内容和方法不对称。比如论文的正文主要讨论“小学三年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但标题却表述为《小学德育的行动研究》。或者,论文主要采用的是调查研究,应该表述为《广州市海珠区初中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但由于研究者误以为自己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实际地呈现为《广州市海珠区初中任务型外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