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11:50发布
考研班市场,求个好宣传方案
考研班市场,求个好宣传方案 招数一:字眼含糊,夸大其词 明明是由区教育局社教办批准的考研培训机构,却在自己的宣传材料中明确写出:“由教育部批准建立。”还有的学校在宣传材料中,把自己的办学开始时间随意提前几年,夸大办学历史和成绩。 招数二:数据不实,欺骗考生 有的培训学校在他们的宣传册中宣称“通过率将近100%”或者“考研通过人数全国第一”。这些数字都是不可信的:“算通过率要知道所有学生的考研分数,而只提供短期辅导的培训学校根本做不到。因为许多低分考生是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分数的。” 不仅如此,有些培训机构还经常篡改广告宣传中使用的数据。例如,某学校对于某一年考研通过率的宣传,第一年超过70%,第二年就变成80%多了,“与时俱进”第三年又变成了90%多。 招数三:无照经营,偷税漏税 目前北京部分考研培训机构仍无照经营。这样他们既躲过了教育部门的验资,又不用缴纳税收。在其他省市这种现象也很普遍。而正规的培训学校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偷税漏税情况。 招数四:巧立名目,收取高额费用 最近几年,有的学校推出所谓的精品班,实行钻石卡、金卡、银卡制度,这类精品班收费远高于普通培训课,收费达几千元甚至数万元。 为了吸引学生购买这些卡,培训学校会和考生签订内部协议书,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甚至有的协议上,明确写明,交纳费用后,培训学校保证考生一定能通过初试,甚至一定能考上研究生。当然,签订这份协议书的前提是交纳高额费用,最高达10万元。培训学校对这笔费用的解释是用于打通学校和老师等各个录取关口。 招数五:谩骂造谣,攻击对方教师 “××老师业务不精,误人子弟”、“××老师徒有虚名,害人不浅”,这些内容出现在街边散发的传单上,是一些培训机构用来攻击诋毁竞争对手,捏造的言词。陈文灯就曾看到过:“陈文灯85岁,满头白发,牙齿掉光,走路踉跄”的造谣小广告,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陈文灯已卧床不起”的小广告。 还有一些学校,指使人在各种考研论坛上发布不实的消息,甚至对一些老师进行人身攻击谩骂。 招数六:言过其实,美化教师 在招生宣传中称某讲课老师为“微积分之父”、“高等数学之父”,将本是副教授职称的老师写成教授,将普通的高校教授宣传成系主任,甚至加上享受国务院津贴等荣誉。这种言过其实、美化教师的做法在目前考研培训宣传中比比皆是。 在一家培训学校的宣传材料中,对一位老师是这样描述的:“1985年至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某类数学命题组组长。”其实,我国从1987年开始,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才开始全国统考。 招数七:利用媒体,“涂脂抹粉” 这“脂粉”就是“名誉”。名誉对于考研培训学校来说很重要。一个有着多种荣誉的学校看起来可信度更高,更容易获得考生信任,从而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较大的市场。然而凭借实力获取荣誉并非易事,部分培训学校就在其他途径上动起了脑筋。 曾有机构向某老师游说,说要评选优秀民办培训机构,并在人民大会堂或是钓鱼台之类的地方举办表彰会,但前提是交纳4000多元的评审费。 招数八:押题猜题,吹嘘命中率 2006年研究生考试上午刚考完政治,下午某学校就打出了精致的大幅广告“热烈欢呼我校×××教授押中5道政治题”,2007年亦然,只是教授的名字变了,命中的数量增加了。某教授毫不客气地指出:“短短的几个小时,别说他们很难拿到试卷,就算拿到试卷,统计出押中了多少道题,那么大的广告也印刷不出来啊。除非他们在考试前就已经印刷好了。” 招数九:招聘打手,武力抢占市场 考研培训机构之间,因为争夺生源而大打出手的现象早就不是新闻了。几年前就有一学校纠结打手控制考研培训市场,造成一死亡、一重伤、一轻伤的恶性事件。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因为当事人获刑而结束。 北京因为高校集中,考研培训市场的竞争最为激烈,在其他省市类似的情况也普遍存在。2006年、2007年,先后在青岛、西安、武汉、南京等地发生过考研辅导机构之间公开的争斗,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打群架的情况。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考研培训市场的声誉和正常竞争秩序。 招数十:大棒+陷阱,压榨教师 为招到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教师,不少考研培训学校都许以重金,然而上完课后却采用种种不正当手段不兑现承诺。
最多设置5个标签!
考研班市场,求个好宣传方案 招数一:字眼含糊,夸大其词 明明是由区教育局社教办批准的考研培训机构,却在自己的宣传材料中明确写出:“由教育部批准建立。”还有的学校在宣传材料中,把自己的办学开始时间随意提前几年,夸大办学历史和成绩。 招数二:数据不实,欺骗考生 有的培训学校在他们的宣传册中宣称“通过率将近100%”或者“考研通过人数全国第一”。这些数字都是不可信的:“算通过率要知道所有学生的考研分数,而只提供短期辅导的培训学校根本做不到。因为许多低分考生是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分数的。” 不仅如此,有些培训机构还经常篡改广告宣传中使用的数据。例如,某学校对于某一年考研通过率的宣传,第一年超过70%,第二年就变成80%多了,“与时俱进”第三年又变成了90%多。 招数三:无照经营,偷税漏税 目前北京部分考研培训机构仍无照经营。这样他们既躲过了教育部门的验资,又不用缴纳税收。在其他省市这种现象也很普遍。而正规的培训学校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偷税漏税情况。 招数四:巧立名目,收取高额费用 最近几年,有的学校推出所谓的精品班,实行钻石卡、金卡、银卡制度,这类精品班收费远高于普通培训课,收费达几千元甚至数万元。 为了吸引学生购买这些卡,培训学校会和考生签订内部协议书,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甚至有的协议上,明确写明,交纳费用后,培训学校保证考生一定能通过初试,甚至一定能考上研究生。当然,签订这份协议书的前提是交纳高额费用,最高达10万元。培训学校对这笔费用的解释是用于打通学校和老师等各个录取关口。 招数五:谩骂造谣,攻击对方教师 “××老师业务不精,误人子弟”、“××老师徒有虚名,害人不浅”,这些内容出现在街边散发的传单上,是一些培训机构用来攻击诋毁竞争对手,捏造的言词。陈文灯就曾看到过:“陈文灯85岁,满头白发,牙齿掉光,走路踉跄”的造谣小广告,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陈文灯已卧床不起”的小广告。 还有一些学校,指使人在各种考研论坛上发布不实的消息,甚至对一些老师进行人身攻击谩骂。 招数六:言过其实,美化教师 在招生宣传中称某讲课老师为“微积分之父”、“高等数学之父”,将本是副教授职称的老师写成教授,将普通的高校教授宣传成系主任,甚至加上享受国务院津贴等荣誉。这种言过其实、美化教师的做法在目前考研培训宣传中比比皆是。 在一家培训学校的宣传材料中,对一位老师是这样描述的:“1985年至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某类数学命题组组长。”其实,我国从1987年开始,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才开始全国统考。 招数七:利用媒体,“涂脂抹粉” 这“脂粉”就是“名誉”。名誉对于考研培训学校来说很重要。一个有着多种荣誉的学校看起来可信度更高,更容易获得考生信任,从而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较大的市场。然而凭借实力获取荣誉并非易事,部分培训学校就在其他途径上动起了脑筋。 曾有机构向某老师游说,说要评选优秀民办培训机构,并在人民大会堂或是钓鱼台之类的地方举办表彰会,但前提是交纳4000多元的评审费。 招数八:押题猜题,吹嘘命中率 2006年研究生考试上午刚考完政治,下午某学校就打出了精致的大幅广告“热烈欢呼我校×××教授押中5道政治题”,2007年亦然,只是教授的名字变了,命中的数量增加了。某教授毫不客气地指出:“短短的几个小时,别说他们很难拿到试卷,就算拿到试卷,统计出押中了多少道题,那么大的广告也印刷不出来啊。除非他们在考试前就已经印刷好了。” 招数九:招聘打手,武力抢占市场 考研培训机构之间,因为争夺生源而大打出手的现象早就不是新闻了。几年前就有一学校纠结打手控制考研培训市场,造成一死亡、一重伤、一轻伤的恶性事件。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因为当事人获刑而结束。 北京因为高校集中,考研培训市场的竞争最为激烈,在其他省市类似的情况也普遍存在。2006年、2007年,先后在青岛、西安、武汉、南京等地发生过考研辅导机构之间公开的争斗,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打群架的情况。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考研培训市场的声誉和正常竞争秩序。 招数十:大棒+陷阱,压榨教师 为招到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教师,不少考研培训学校都许以重金,然而上完课后却采用种种不正当手段不兑现承诺。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