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11:50发布
广州中大布匹市场的市场发展
广州中大布匹市场的市场发展 中大布匹市场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候由海印桥桥底摆地摊卖毛线的“走鬼”,自发迁到中山大学南门对面,渐渐地形成了气候。由于地处中山大学校园附近,买卖的商品主要是布料,久而久之被周边居民职员叫中大布匹市场。它的成长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1988年至1996年:摆地摊渡过最困难时期。1987年,广州市政府全面整顿市容环境,海印桥底不允许摆地摊,几十户摊主只好搬迁,当时有人建议搬到江南西路,有人建议去中大附近,但由于江南西路在当时属于郊区,因此大家还是决定搬到中大校园附近。这里一片荒芜,周边是山地和渔塘,过往人员不多,生意很冷清。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生意有所好转,开始有北方商人到这里采购毛线,而且采购量也是逐年增大,经营环境也从地摊搬到了瑞康路两边的铁皮棚,还有一个铁床当货架,每个摊位每月工商收费100元。虽然生意还好,但做得很辛苦。(2)、1996年至2001年:入室经营后面临“内忧外患”。由于发展初期布市档口密集,而且规划很不规范,消防隐患比较严重。1996年5月,海珠区政府开始对中大布匹市场进行整治、重建,并明确表示:只有对它进行改造、重建才是根本出路。政府把布市原来的地摊、铁棚铺等初步改成砖结构的简易商铺,商户也开始入室经营。当时中大布市面临着“内忧外患”。一方面,布市管理混乱。场内道路狭窄,人车混行,交通条件恶劣,与城中村相互交错,治安问题凸显,盗窃猖獗,还被列进“广东省治安重点整治名单”和“广州十大火灾隐患”。另一方面,布市受各方面的挑战,位于广州大道南的天雄纺织城正好建成开业,政府要求商户全部搬到那里去经营。同时,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逐年增长,广东与浙江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在外部竞争对手发力追赶的时候,早年通过民间自发成长、以临时建筑为主的中大布匹市场渐渐显露疲态,直至2001年后,这一势态才有所好转。(3)、200l至2004年:快速扩容商圈态势逐渐明朗。进入2001年,中大布匹市场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海珠区政府对布匹市场的升级改造取得实效,在初步解决交通、消防隐患的同时,也摘除了“广州十大火灾隐患”的帽子。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0)》、海珠区政府也编制了《中大布匹市场整治规划方案》,把中大纺织商圈列入升级改造的“重头戏”。在2004年,海珠区政府将布市的管理权正式交由凤阳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由区政府办公室、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公安、规划、交通、环卫等十几个职能部门组成的“中大布匹市场管理委员会”。此时开始,经营环境较为稳定,呈现一个以瑞康路为轴心、向东晓南路周边发展的趋势。(4)、2004年至2009年:“全球交易中心”浮出水面。2005年1月1日起,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终止,纺织品和服装配额全面取消。后配额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不论规模大小,都拥有外贸出口权,广州纺织业获得了空前巨大的发展机遇。针对市场快速扩容带来交通、消防、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海珠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在规划、整治、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市场升级。广州国际轻纺城在这天时地利的良好机遇中迅速崛起,为周边的商铺带来商机和繁荣,成为中大纺织商业的旗舰。(5)、2009年至今“中国轻纺总部经济区”逐步建立中大布市业的发展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阻碍,但是经营结构的调整使得市场的恢复期大大缩短,再加上内需的进一步扩大,布市交易已经呈现了良性发展,对于品牌企业谋求的总部战略也对现在有布市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总部经济区的出现就是中大布市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的正式开业,“中国轻纺总部经济区”形成的条件就逐步成熟。定位为“中国轻纺总部经济区”的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以4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使得中大纺织商圈的容量再扩大了一倍,是集采购交易、国际商贸、现代物流、会展、信息咨询、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综合配套功能于一体的面料、辅料一站式采购交易中心,其超前的设计和规划领先国内同类市场20年。加上将于明年开业的“珠江纺织城”,中大布市的规模将接近于浙江柯桥纺织圈,将出现真正意义上旗鼓相当的“北柯桥、南中大”的中国轻纺业格局。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广州中大布匹市场的市场发展 中大布匹市场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候由海印桥桥底摆地摊卖毛线的“走鬼”,自发迁到中山大学南门对面,渐渐地形成了气候。由于地处中山大学校园附近,买卖的商品主要是布料,久而久之被周边居民职员叫中大布匹市场。它的成长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1988年至1996年:摆地摊渡过最困难时期。1987年,广州市政府全面整顿市容环境,海印桥底不允许摆地摊,几十户摊主只好搬迁,当时有人建议搬到江南西路,有人建议去中大附近,但由于江南西路在当时属于郊区,因此大家还是决定搬到中大校园附近。这里一片荒芜,周边是山地和渔塘,过往人员不多,生意很冷清。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生意有所好转,开始有北方商人到这里采购毛线,而且采购量也是逐年增大,经营环境也从地摊搬到了瑞康路两边的铁皮棚,还有一个铁床当货架,每个摊位每月工商收费100元。虽然生意还好,但做得很辛苦。(2)、1996年至2001年:入室经营后面临“内忧外患”。由于发展初期布市档口密集,而且规划很不规范,消防隐患比较严重。1996年5月,海珠区政府开始对中大布匹市场进行整治、重建,并明确表示:只有对它进行改造、重建才是根本出路。政府把布市原来的地摊、铁棚铺等初步改成砖结构的简易商铺,商户也开始入室经营。当时中大布市面临着“内忧外患”。一方面,布市管理混乱。场内道路狭窄,人车混行,交通条件恶劣,与城中村相互交错,治安问题凸显,盗窃猖獗,还被列进“广东省治安重点整治名单”和“广州十大火灾隐患”。另一方面,布市受各方面的挑战,位于广州大道南的天雄纺织城正好建成开业,政府要求商户全部搬到那里去经营。同时,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逐年增长,广东与浙江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在外部竞争对手发力追赶的时候,早年通过民间自发成长、以临时建筑为主的中大布匹市场渐渐显露疲态,直至2001年后,这一势态才有所好转。(3)、200l至2004年:快速扩容商圈态势逐渐明朗。进入2001年,中大布匹市场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海珠区政府对布匹市场的升级改造取得实效,在初步解决交通、消防隐患的同时,也摘除了“广州十大火灾隐患”的帽子。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0)》、海珠区政府也编制了《中大布匹市场整治规划方案》,把中大纺织商圈列入升级改造的“重头戏”。在2004年,海珠区政府将布市的管理权正式交由凤阳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由区政府办公室、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公安、规划、交通、环卫等十几个职能部门组成的“中大布匹市场管理委员会”。此时开始,经营环境较为稳定,呈现一个以瑞康路为轴心、向东晓南路周边发展的趋势。(4)、2004年至2009年:“全球交易中心”浮出水面。2005年1月1日起,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终止,纺织品和服装配额全面取消。后配额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不论规模大小,都拥有外贸出口权,广州纺织业获得了空前巨大的发展机遇。针对市场快速扩容带来交通、消防、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海珠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在规划、整治、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市场升级。广州国际轻纺城在这天时地利的良好机遇中迅速崛起,为周边的商铺带来商机和繁荣,成为中大纺织商业的旗舰。(5)、2009年至今“中国轻纺总部经济区”逐步建立中大布市业的发展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阻碍,但是经营结构的调整使得市场的恢复期大大缩短,再加上内需的进一步扩大,布市交易已经呈现了良性发展,对于品牌企业谋求的总部战略也对现在有布市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总部经济区的出现就是中大布市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的正式开业,“中国轻纺总部经济区”形成的条件就逐步成熟。定位为“中国轻纺总部经济区”的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以4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使得中大纺织商圈的容量再扩大了一倍,是集采购交易、国际商贸、现代物流、会展、信息咨询、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综合配套功能于一体的面料、辅料一站式采购交易中心,其超前的设计和规划领先国内同类市场20年。加上将于明年开业的“珠江纺织城”,中大布市的规模将接近于浙江柯桥纺织圈,将出现真正意义上旗鼓相当的“北柯桥、南中大”的中国轻纺业格局。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