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 17:45发布
在新加坡政府组屋是因为什么存在的呢?
在新加坡政府组屋是因为什么存在的呢? 新加坡人的生活,离不开一座座称为“政府组屋”的高楼。“政府组屋”可说是新加坡最独特的一道人文风景。
“政府组屋”即是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国民住宅,由政府机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简称建屋局、HDB)规划兴建,以优惠价格出售给人民(少量租赁给人民),让人民分期付款购买。政府会给符合条件者提供各种购房津贴。
今天,新加坡有超过100万个组屋单位,散布在全岛20多个市镇,或称“组屋区”。在市区以外、民生设施齐全的市镇,也称为“卫星镇”。居民在这里居住、购物、消闲,而孩子们就到附近的幼稚园或学校上学,一切都非常方便。
新加坡人口有超过八成住在组屋,而这当中有九成,拥有所居住的组屋。在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下,新加坡人的拥屋率非常高。不住组屋的人,一般住在各类私人住宅,例如有地洋房、排屋、私人公寓等。
要认识普通新加坡人的生活面貌,走进组屋区或许是最好的方法。但在进入组屋区之旅之前,先来简略了解新加坡组屋的发展史。
大刀阔斧解决屋荒
在建屋局于1960年成立之前,由英国殖民地政府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是负责发展公共住房的单位。
现在的中峇鲁(Tiong Bahru)地区,可以看到一批低层住房,与高楼政府组屋很不一样。它们外观独特,散发着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这便是新加坡最早的一批公共住房,由改良信托局自上世纪30年代起所建设。中峇鲁靠近牛车水,当时在此兴建公共住房,正是为舒缓牛车水人口过于稠密的问题。
改良信托局1930年代起在中峇鲁建设公共住房。(档案照)
二战后,改良信托局从1947年至1959年的12年间,建造了2万零907个公共住房单位,但战后新加坡人口增加,这个数目的住房,无法应付160万人口的需求。许多家庭只能一家人挤在一个租来的旧式店屋小房间,或者住在简陋小棚屋里。
新加坡于1959年取得自治权后,自治邦政府成立建屋局,大刀阔斧解决屋荒问题。建屋局也接手改良信托局在女皇镇(Queenstown)开发新加坡第一个卫星镇的工程。
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建好五万个组屋单位。现已80多岁的建屋局第一位建筑规划师曹福昌说,建屋局当时关注的是如何在照顾到质量,以及时间和财务预算都有限的情况下,一年建造一万个组屋单位。当时纵观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做过同样的事。
万事起头难,曹福昌说,他们先专注于建造面积小于300平方英尺的一房式组屋,单位内部不设隔间。这样的策略果然奏效,建屋局在第一年迅速建好一万多个组屋单位。从第二年起,建屋局减少建造一房式组屋,开始建造二房式至四房式单位。二房式单位是指(除了厨房)有一个客厅与一个卧室;四房式则有一个客厅与三个卧室。
1965年,建屋局达成目标,在五年内建了5万4430个组屋单位,基本解决了屋荒问题。初期的组屋以实用为目的,不特别讲究外观设计,有人说那时的一座座组屋,就像一个个竖立的火柴盒。然而,组屋里有自来水与现代化卫生设备,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干净卫生与舒适的居住环境。
居者有其屋
最初,组屋是出租给人民的。1964年,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向人民出售组屋。为协助更多人拥屋,政府在1968年允许人民以公积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储蓄,支付组屋首期款与每月的分期付款。这项措施加上历年陆续推出的各类津贴计划,大大提高了新加坡人的拥屋率。(注:公积金是新加坡一项强制性社会保障储蓄计划,由雇员与雇主各按雇员薪资的特定比率,将钱纳入公积金,作为雇员医药费、住房贷款与退休金等用途。)
由建屋局直接出售的组屋,获得政府大量津贴,因此只供新加坡公民购买。在住满规定年限后,组屋能够在二手市场转售,符合条件的永久居民,只能购买这类转售组屋。
摘自联合早报 2018年1月15日 6:31 PM “日常生活在这里——走进新加坡组屋区”https://www.zaobao.com.sg/zlifestyle/culture/story20180115-827215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在新加坡政府组屋是因为什么存在的呢? 新加坡人的生活,离不开一座座称为“政府组屋”的高楼。“政府组屋”可说是新加坡最独特的一道人文风景。
“政府组屋”即是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国民住宅,由政府机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简称建屋局、HDB)规划兴建,以优惠价格出售给人民(少量租赁给人民),让人民分期付款购买。政府会给符合条件者提供各种购房津贴。
今天,新加坡有超过100万个组屋单位,散布在全岛20多个市镇,或称“组屋区”。在市区以外、民生设施齐全的市镇,也称为“卫星镇”。居民在这里居住、购物、消闲,而孩子们就到附近的幼稚园或学校上学,一切都非常方便。
新加坡人口有超过八成住在组屋,而这当中有九成,拥有所居住的组屋。在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下,新加坡人的拥屋率非常高。不住组屋的人,一般住在各类私人住宅,例如有地洋房、排屋、私人公寓等。
要认识普通新加坡人的生活面貌,走进组屋区或许是最好的方法。但在进入组屋区之旅之前,先来简略了解新加坡组屋的发展史。
大刀阔斧解决屋荒
在建屋局于1960年成立之前,由英国殖民地政府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是负责发展公共住房的单位。
现在的中峇鲁(Tiong Bahru)地区,可以看到一批低层住房,与高楼政府组屋很不一样。它们外观独特,散发着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这便是新加坡最早的一批公共住房,由改良信托局自上世纪30年代起所建设。中峇鲁靠近牛车水,当时在此兴建公共住房,正是为舒缓牛车水人口过于稠密的问题。
改良信托局1930年代起在中峇鲁建设公共住房。(档案照)
二战后,改良信托局从1947年至1959年的12年间,建造了2万零907个公共住房单位,但战后新加坡人口增加,这个数目的住房,无法应付160万人口的需求。许多家庭只能一家人挤在一个租来的旧式店屋小房间,或者住在简陋小棚屋里。
新加坡于1959年取得自治权后,自治邦政府成立建屋局,大刀阔斧解决屋荒问题。建屋局也接手改良信托局在女皇镇(Queenstown)开发新加坡第一个卫星镇的工程。
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建好五万个组屋单位。现已80多岁的建屋局第一位建筑规划师曹福昌说,建屋局当时关注的是如何在照顾到质量,以及时间和财务预算都有限的情况下,一年建造一万个组屋单位。当时纵观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做过同样的事。
万事起头难,曹福昌说,他们先专注于建造面积小于300平方英尺的一房式组屋,单位内部不设隔间。这样的策略果然奏效,建屋局在第一年迅速建好一万多个组屋单位。从第二年起,建屋局减少建造一房式组屋,开始建造二房式至四房式单位。二房式单位是指(除了厨房)有一个客厅与一个卧室;四房式则有一个客厅与三个卧室。
1965年,建屋局达成目标,在五年内建了5万4430个组屋单位,基本解决了屋荒问题。初期的组屋以实用为目的,不特别讲究外观设计,有人说那时的一座座组屋,就像一个个竖立的火柴盒。然而,组屋里有自来水与现代化卫生设备,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干净卫生与舒适的居住环境。
居者有其屋
最初,组屋是出租给人民的。1964年,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向人民出售组屋。为协助更多人拥屋,政府在1968年允许人民以公积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储蓄,支付组屋首期款与每月的分期付款。这项措施加上历年陆续推出的各类津贴计划,大大提高了新加坡人的拥屋率。(注:公积金是新加坡一项强制性社会保障储蓄计划,由雇员与雇主各按雇员薪资的特定比率,将钱纳入公积金,作为雇员医药费、住房贷款与退休金等用途。)
由建屋局直接出售的组屋,获得政府大量津贴,因此只供新加坡公民购买。在住满规定年限后,组屋能够在二手市场转售,符合条件的永久居民,只能购买这类转售组屋。
摘自联合早报 2018年1月15日 6:31 PM “日常生活在这里——走进新加坡组屋区”https://www.zaobao.com.sg/zlifestyle/culture/story20180115-827215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