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为什么叫大苹果(纽约叫大苹果的原因)

2021-12-17 11:10发布


1条回答
说好不回忆
1楼 · 2021-12-17 17:30.采纳回答

纽约为什么又被称为大苹果?

由于在二十世纪初,纽约对外来移民来说是个崭新天地,机会到处都是。因此纽约常被昵称为“大苹果”(the Big Apple),便是取“好看、好吃,人人都想咬一口”之意。

纽约的其他别称:Gotham哥谭镇/愚人村;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不夜城;The Capital of The World世界之都;The Empire City帝国之城。

纽约的英文名称

纽约虽然一般写作“New York City”,但“City of New York”才是官方名称。

纽约市有官方拉丁语名称Novum Eboracum用于市徽上,意为“新艾伯拉肯”。其中艾伯拉肯就是前述约克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语旧名。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将这片地方交给他的弟弟管辖,于是,国王的弟弟便将自己的领地从英国的约克郡迁到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地名改为“纽约”,即“新约克”。以与荷兰交换印度尼西亚的伦岛。

英国取得“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土,命名为“纽约”(New York),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爱尔兰大饥荒使大批爱尔兰移民涌入纽约,到1860年,四个纽约人中就有一个出生于爱尔兰(总共超过20万人)。同时,德意志革命也使德国移民大量迁入,1860年,有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自德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纽约根据纽约历史学会资料显示,纽约被称为大苹果应追溯至1921年《纽约晨递报》的一位作者约翰·J·费兹·葛瑞德。

约翰在报上主要是撰写赛马专栏的,他在赛马场跟来自于纽奥良的黑人马夫聊天时,得知他们对于有机会来到纽约兴奋不已,在他们眼中,纽约是个遍地黄金且充满机会的地方时,就以“大苹果(Big Apple)”做为形容,意思是既好看又好吃,人人都想咬上一口。(原文为:The Big Apple. The dream of every lad that ever threw a leg over a thoroughbred and the goal of all horsemen. There's only one Big Apple. That's New York.)

自此之后,大苹果市的说法广为流传,尤其流行于纽约哈林区的黑人爵士乐表演者之间。1934年,135街与Adam Clayton Powell之间,就出现了一间叫“The Big Apple”的爵士乐俱乐部,极受欢迎。

到了1970年代,大苹果之名已逐渐被世人淡忘,当时的旅游局局长查尔斯·吉列特正设法要吸引游客到纽约观光,一时间灵机一动,想到没有其他东西能比苹果更能代表健康,于是决定以苹果作标志,生产出不同款式的苹果装饰物,包含领针、钮扣、保险杆贴纸、雪柜磁贴、购物袋、烟灰缸、领带、领带针等等产品。经过几年推广,查尔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1975年3月27日,纽约时报报道了大苹果标志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让查尔斯在1994年获得了旅游业成就奖。

1997年,一块写着“Big Apple Corner”的路牌,安装在百老汇街和西54街的交界处(接近约翰·葛瑞德居住及逝世之处)以作为纪念。

2004年,纽约市旅游局主办了“大苹果节”,大力推广与宣传大苹果文化,有300多个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大苹果,透过艺术家们的创作,再经大公司或企业认购,摆放在该企业附近,展现纽约市多元文化的特征。大苹果市(Big Apple),为美国纽约市的别称。而关于此称谓的由来流传著不同说法,有的说是因为大萧条时期,人行道旁为数众多的的苹果摊而起,有的归因于黑人住宅区夜总会,以及1930年代流行的一种叫大苹果的舞蹈而来。 大苹果市的主要说法 根据纽约历史学会(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资料显示,纽约被称为大苹果应追溯至1921年《纽约晨递报》(The New York Morning Telegraph)的一位作者约翰·J·费兹·葛瑞德(John J. Fitz Gerald)。约翰在报上主要是撰写赛马专栏的,他在赛马场跟来自于纽奥良的黑人马夫聊天时,得知他们对于有机会来到纽约兴奋不已,在他们眼中,纽约是个遍地黄金且充满机会的地方时,就以“大苹果(Big Apple)”做为形容,意思是既好看又好吃,人人都想咬上一口。(原文为:The Big Apple. The dream of every lad that ever threw a leg over a thoroughbred and the goal of all horsemen. There's only one Big Apple. That's New York.) 大苹果市说法出现后的发展 自此之后,大苹果市的说法广为流传,尤其流行于纽约哈林区的黑人爵士乐表演者之间。1934年,135街与Adam Clayton Powell之间,就出现了一间叫“The Big Apple”的爵士乐俱乐部,极受欢迎。 近代发展 到了1970年代,大苹果之名已逐渐被世人淡忘,当时的旅游局局长查尔斯·吉列特(Charles Gillett)正设法要吸引游客到纽约观光,一时间灵机一动,想到没有其他东西能比苹果更能代表健康,于是决定以苹果作标志,生产出不同款式的苹果装饰物,包含领针、钮扣、保险杆贴纸、雪柜磁贴、购物袋、烟灰缸、领带、领带针等等产品。经过几年推广,查尔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1975年3月27日,纽约时报报导了大苹果标志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让查尔斯在1994年获得了旅游业成就奖。 1997年,一块写着“Big Apple Corner”的路牌,安装在百老汇街和西54街的交界处(接近约翰·葛瑞德居住及逝世之处)以作为纪念。 2004年,纽约市旅游局主办了“大苹果节”,大力推广与宣传大苹果文化,有300多个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大苹果,透过艺术家们的创作,再经大公司或企业认购,摆放在该企业附近,展现纽约市多元文化的特征。

纽约为什么又被称为大苹果?

由于在二十世纪初,纽约对外来移民来说是个崭新天地,机会到处都是。因此纽约常被昵称为“大苹果”(the Big Apple),便是取“好看、好吃,人人都想咬一口”之意。

纽约的其他别称:Gotham哥谭镇/愚人村;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不夜城;The Capital of The World世界之都;The Empire City帝国之城。

纽约的英文名称

纽约虽然一般写作“New York City”,但“City of New York”才是官方名称。

纽约市有官方拉丁语名称Novum Eboracum用于市徽上,意为“新艾伯拉肯”。其中艾伯拉肯就是前述约克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语旧名。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将这片地方交给他的弟弟管辖,于是,国王的弟弟便将自己的领地从英国的约克郡迁到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地名改为“纽约”,即“新约克”。以与荷兰交换印度尼西亚的伦岛。

英国取得“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土,命名为“纽约”(New York),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爱尔兰大饥荒使大批爱尔兰移民涌入纽约,到1860年,四个纽约人中就有一个出生于爱尔兰(总共超过20万人)。同时,德意志革命也使德国移民大量迁入,1860年,有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自德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纽约根据纽约历史学会资料显示,纽约被称为大苹果应追溯至1921年《纽约晨递报》的一位作者约翰·J·费兹·葛瑞德。

约翰在报上主要是撰写赛马专栏的,他在赛马场跟来自于纽奥良的黑人马夫聊天时,得知他们对于有机会来到纽约兴奋不已,在他们眼中,纽约是个遍地黄金且充满机会的地方时,就以“大苹果(Big Apple)”做为形容,意思是既好看又好吃,人人都想咬上一口。(原文为:The Big Apple. The dream of every lad that ever threw a leg over a thoroughbred and the goal of all horsemen. There's only one Big Apple. That's New York.)

自此之后,大苹果市的说法广为流传,尤其流行于纽约哈林区的黑人爵士乐表演者之间。1934年,135街与Adam Clayton Powell之间,就出现了一间叫“The Big Apple”的爵士乐俱乐部,极受欢迎。

到了1970年代,大苹果之名已逐渐被世人淡忘,当时的旅游局局长查尔斯·吉列特正设法要吸引游客到纽约观光,一时间灵机一动,想到没有其他东西能比苹果更能代表健康,于是决定以苹果作标志,生产出不同款式的苹果装饰物,包含领针、钮扣、保险杆贴纸、雪柜磁贴、购物袋、烟灰缸、领带、领带针等等产品。经过几年推广,查尔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1975年3月27日,纽约时报报道了大苹果标志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让查尔斯在1994年获得了旅游业成就奖。

1997年,一块写着“Big Apple Corner”的路牌,安装在百老汇街和西54街的交界处(接近约翰·葛瑞德居住及逝世之处)以作为纪念。

2004年,纽约市旅游局主办了“大苹果节”,大力推广与宣传大苹果文化,有300多个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大苹果,透过艺术家们的创作,再经大公司或企业认购,摆放在该企业附近,展现纽约市多元文化的特征。大苹果市(Big Apple),为美国纽约市的别称。而关于此称谓的由来流传著不同说法,有的说是因为大萧条时期,人行道旁为数众多的的苹果摊而起,有的归因于黑人住宅区夜总会,以及1930年代流行的一种叫大苹果的舞蹈而来。 大苹果市的主要说法 根据纽约历史学会(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资料显示,纽约被称为大苹果应追溯至1921年《纽约晨递报》(The New York Morning Telegraph)的一位作者约翰·J·费兹·葛瑞德(John J. Fitz Gerald)。约翰在报上主要是撰写赛马专栏的,他在赛马场跟来自于纽奥良的黑人马夫聊天时,得知他们对于有机会来到纽约兴奋不已,在他们眼中,纽约是个遍地黄金且充满机会的地方时,就以“大苹果(Big Apple)”做为形容,意思是既好看又好吃,人人都想咬上一口。(原文为:The Big Apple. The dream of every lad that ever threw a leg over a thoroughbred and the goal of all horsemen. There's only one Big Apple. That's New York.) 大苹果市说法出现后的发展 自此之后,大苹果市的说法广为流传,尤其流行于纽约哈林区的黑人爵士乐表演者之间。1934年,135街与Adam Clayton Powell之间,就出现了一间叫“The Big Apple”的爵士乐俱乐部,极受欢迎。 近代发展 到了1970年代,大苹果之名已逐渐被世人淡忘,当时的旅游局局长查尔斯·吉列特(Charles Gillett)正设法要吸引游客到纽约观光,一时间灵机一动,想到没有其他东西能比苹果更能代表健康,于是决定以苹果作标志,生产出不同款式的苹果装饰物,包含领针、钮扣、保险杆贴纸、雪柜磁贴、购物袋、烟灰缸、领带、领带针等等产品。经过几年推广,查尔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1975年3月27日,纽约时报报导了大苹果标志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让查尔斯在1994年获得了旅游业成就奖。 1997年,一块写着“Big Apple Corner”的路牌,安装在百老汇街和西54街的交界处(接近约翰·葛瑞德居住及逝世之处)以作为纪念。 2004年,纽约市旅游局主办了“大苹果节”,大力推广与宣传大苹果文化,有300多个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大苹果,透过艺术家们的创作,再经大公司或企业认购,摆放在该企业附近,展现纽约市多元文化的特征。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