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 17:45发布
温哥华的一切疯狂,都从30年前的今天开始……
温哥华的一切疯狂,都从30年前的今天开始…… 大家都听说过李嘉诚斥资上亿购下了温哥华世博园地的故事,但也许很少有人意识到,温哥华如今的样貌和与日俱增的房价,都与30年前的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86年5月2号的-1986年10月13日,温哥华的世博会吸引了超过2200万的游客。
在许多人眼里,86年的世博会是一切的开始:世界最宜居城市、豪宅市场增速世界第一正是86年的世博会让温哥华从一个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级都市;但也有人会说,也正是世博会摧毁了市中心东区。
不管怎样,它都是 BC 省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对于当年,Rob Bordon 记得清清楚楚。那时他还只是一个从高中刚刚毕业的18岁小青年,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在世博会的纪念品商店打工。他回忆道,我首先能想起的便是那个经典的86年世博T恤,跟电影《迈阿密风云》里的似的。
30年过去了,Bordon 现在工作在温哥华的一所高中里,几乎每天都开车经过老的世博会地点。
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同一个地方。我以前的车就停在那些仓库的不远处,停车是免费的。那时车位很容易就能找到,走路就能去上班。而看看现在,我无法相信这是同一个地方。
整个世博会的场地都是建在一片铁路站场与贫瘠的工业废地之上的。
在一个世纪以前,福溪北岸这片70公顷的土地上建造着伐木场与像 Sweeney Cooperage 这样的工厂--它在当时是大英帝国最大的木桶制造厂。
在70年代早期,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CPR)曾计划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住宅区,但最后并没有付诸实践。
到了70年代末,那片土地就变成了一片不毛之地了。
历史学家 Jean Barman 回忆道,我记得它曾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工业园地,你有时会开车经过,但多数时候你不会路过这片地方,因为这里并不通向任何地方。
那时,大温的人口稳定在117万左右。根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时说英文的人有942,370个,说中文的仅有7.5万个,而说旁遮普语(印度)的有2万个。
而如今一切都不一样了。
曾担任世博会媒体公关总监的 Gail Flitton 表示,温哥华曾经是个在沉睡中的城市,充满了乡土气息。
Flitton 曾在80年代早期发放过一分国际问卷,以调查人们对温哥华与 BC 省的认知度。她说,在加州--也就是我们的邻居--只有12%的人听说过这个地方。
他们甚至不知道我们在哪,而当时温哥华已经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城市了。当世博会结束后,他们又做了一次调查,人们对温哥华的认知度明显挺高了。
最开始的时候,首相 Bill Bennett 的政府通过了一个叫86年交通博览会的方案,然而那个耗资7.8千万的交通展览很快就演变成了耗资上10亿的全球盛会,也就是当年的世博会。
本地商业大亨 Jim Pattison 当时被任命为 CEO,并最终成为了世博会的主席,领着象征性的1元年薪。
1983年3月,随着伊丽莎白女皇开动了加拿大展馆的混凝土搅拌机,邀请着世界前来参观温哥华,世博会的建设终于开始动工了。
Flitton 说,当时我们正处在经济衰退期,花费上亿元在一个展会上的想法惹怒了不少人。
对世博会的反对
Jim Green 就是那些反对者之一。
Green 曾是一个社区活动家,也是非营利住房发展商,曾帮助建设过市中心东区与唐人街的社会性住房,于2012年去世了。
在世博会的几个月前,大量针对低收入者的廉租房都被升级成了旅游景点。这遭到了当时诸多社区群体的反对。
许多年后,在世博会25周年纪念日上,Green 表示,站在东区的角度上来看,世博会简直就是场灾难,是在这个群体身上发生过的最糟糕的事。
但在1986年,在超过3年的建设与准备后,这场盛会终于开幕了。为期6个月,由不同国家和公司赞助的54个场馆正式对外开放,随之而来的还有新增的70多家餐馆与2.5万个全职工作。
世博会的游客
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公主便是第一批世博游客中的一员。
Flitton 笑道,我们在五月2号开幕的当天下起了倾盆大雨,真是无法直视的回忆。
但等太阳终于出来后,它照耀了整个夏天。
世博会当时计划接待总共1.37千万个游客。不过到了1986年7月25号时,随着 Shirley Carscadden 与她的丈夫 Tom 跨过大门,世博会就已经迎来了它的第1千万个游客。
这对来自兰利的夫妇一副搞不清状况的样子,被记者围得团团转,成为了聚光灯的焦点。他们幸运地获赠了一份季票、一次7天的加勒比之旅、一次温哥华直升机之旅、一顿在 The Prow 餐厅的豪华午宴。
Carscadden 回忆道,那天之后,我们便能够从任何场馆的后门出入,而不用排那些长长的队了。
而当1986年10月13日世博会落幕时,共有超过2.2千万个游客进行了参观。人们热爱着世博会的点点滴滴,从遥控的吉祥物 Ernie,到人称尖叫机器的过山车,还有那些夜晚的烟火
世博会结束之后,空置的世博场地以1.45亿的价格卖给了香港首富李嘉诚。
SFU 城市项目主管 Gordon Price 表示,毫无疑问,当时我们都希望能与环太平洋的投资市场建立起联系,人们积极乐观的态度促成了那笔交易。但当时省级内阁里存在着争议,人们不确定是否应在国际市场上公开拍卖,还是应该把土地分割后卖给本土发展商。
如果人们选择的是后者,温哥华的历史将会完全不同。
正是李嘉诚的那笔极富远见的投资,让温哥华从此吸引了无数来自大洋彼岸的亚洲投资者的目光。大批来自香港、台湾的移民也开始陆续登陆这个美丽的港口城市。
世博会的遗产
想知道自世博会后,温哥华已经改变了多少 看看现在福溪沿岸的钢筋水泥森林就知道了。
30年前,那里并没有一栋高楼大厦。
世博会还留下了许多当时急于兴建的基础设施。Price 说,其中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天际铁路(Skytrain),那在当时是最前卫的科技,无人驾驶车。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 Alex Fraser 大桥、BC 体育馆、Cambie 大桥、加拿大广场、温哥华会展中心、5号高速公路,还有科技馆。
世博会总共耗费了15亿元,由 BC 政府、联邦政府与合作伙伴们共同分担。乐透彩票6/49的收入补上了剩下的3.11亿赤字。
大多数人对于世博会的记忆都是美好的,并认为它标志着温哥华这座城市的成熟;而30年前反对世博会的人直到今天仍持批评态度。不过不论怎样,所有人都同意,那次盛会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它改变了世界看待温哥华的方式,以及温哥华看待自己的方式。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温哥华的一切疯狂,都从30年前的今天开始…… 大家都听说过李嘉诚斥资上亿购下了温哥华世博园地的故事,但也许很少有人意识到,温哥华如今的样貌和与日俱增的房价,都与30年前的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86年5月2号的-1986年10月13日,温哥华的世博会吸引了超过2200万的游客。
在许多人眼里,86年的世博会是一切的开始:世界最宜居城市、豪宅市场增速世界第一正是86年的世博会让温哥华从一个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级都市;但也有人会说,也正是世博会摧毁了市中心东区。
不管怎样,它都是 BC 省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对于当年,Rob Bordon 记得清清楚楚。那时他还只是一个从高中刚刚毕业的18岁小青年,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在世博会的纪念品商店打工。他回忆道,我首先能想起的便是那个经典的86年世博T恤,跟电影《迈阿密风云》里的似的。
30年过去了,Bordon 现在工作在温哥华的一所高中里,几乎每天都开车经过老的世博会地点。
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同一个地方。我以前的车就停在那些仓库的不远处,停车是免费的。那时车位很容易就能找到,走路就能去上班。而看看现在,我无法相信这是同一个地方。
整个世博会的场地都是建在一片铁路站场与贫瘠的工业废地之上的。
在一个世纪以前,福溪北岸这片70公顷的土地上建造着伐木场与像 Sweeney Cooperage 这样的工厂--它在当时是大英帝国最大的木桶制造厂。
在70年代早期,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CPR)曾计划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住宅区,但最后并没有付诸实践。
到了70年代末,那片土地就变成了一片不毛之地了。
历史学家 Jean Barman 回忆道,我记得它曾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工业园地,你有时会开车经过,但多数时候你不会路过这片地方,因为这里并不通向任何地方。
那时,大温的人口稳定在117万左右。根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时说英文的人有942,370个,说中文的仅有7.5万个,而说旁遮普语(印度)的有2万个。
而如今一切都不一样了。
曾担任世博会媒体公关总监的 Gail Flitton 表示,温哥华曾经是个在沉睡中的城市,充满了乡土气息。
Flitton 曾在80年代早期发放过一分国际问卷,以调查人们对温哥华与 BC 省的认知度。她说,在加州--也就是我们的邻居--只有12%的人听说过这个地方。
他们甚至不知道我们在哪,而当时温哥华已经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城市了。当世博会结束后,他们又做了一次调查,人们对温哥华的认知度明显挺高了。
最开始的时候,首相 Bill Bennett 的政府通过了一个叫86年交通博览会的方案,然而那个耗资7.8千万的交通展览很快就演变成了耗资上10亿的全球盛会,也就是当年的世博会。
本地商业大亨 Jim Pattison 当时被任命为 CEO,并最终成为了世博会的主席,领着象征性的1元年薪。
1983年3月,随着伊丽莎白女皇开动了加拿大展馆的混凝土搅拌机,邀请着世界前来参观温哥华,世博会的建设终于开始动工了。
Flitton 说,当时我们正处在经济衰退期,花费上亿元在一个展会上的想法惹怒了不少人。
对世博会的反对
Jim Green 就是那些反对者之一。
Green 曾是一个社区活动家,也是非营利住房发展商,曾帮助建设过市中心东区与唐人街的社会性住房,于2012年去世了。
在世博会的几个月前,大量针对低收入者的廉租房都被升级成了旅游景点。这遭到了当时诸多社区群体的反对。
许多年后,在世博会25周年纪念日上,Green 表示,站在东区的角度上来看,世博会简直就是场灾难,是在这个群体身上发生过的最糟糕的事。
但在1986年,在超过3年的建设与准备后,这场盛会终于开幕了。为期6个月,由不同国家和公司赞助的54个场馆正式对外开放,随之而来的还有新增的70多家餐馆与2.5万个全职工作。
世博会的游客
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公主便是第一批世博游客中的一员。
Flitton 笑道,我们在五月2号开幕的当天下起了倾盆大雨,真是无法直视的回忆。
但等太阳终于出来后,它照耀了整个夏天。
世博会当时计划接待总共1.37千万个游客。不过到了1986年7月25号时,随着 Shirley Carscadden 与她的丈夫 Tom 跨过大门,世博会就已经迎来了它的第1千万个游客。
这对来自兰利的夫妇一副搞不清状况的样子,被记者围得团团转,成为了聚光灯的焦点。他们幸运地获赠了一份季票、一次7天的加勒比之旅、一次温哥华直升机之旅、一顿在 The Prow 餐厅的豪华午宴。
Carscadden 回忆道,那天之后,我们便能够从任何场馆的后门出入,而不用排那些长长的队了。
而当1986年10月13日世博会落幕时,共有超过2.2千万个游客进行了参观。人们热爱着世博会的点点滴滴,从遥控的吉祥物 Ernie,到人称尖叫机器的过山车,还有那些夜晚的烟火
世博会结束之后,空置的世博场地以1.45亿的价格卖给了香港首富李嘉诚。
SFU 城市项目主管 Gordon Price 表示,毫无疑问,当时我们都希望能与环太平洋的投资市场建立起联系,人们积极乐观的态度促成了那笔交易。但当时省级内阁里存在着争议,人们不确定是否应在国际市场上公开拍卖,还是应该把土地分割后卖给本土发展商。
如果人们选择的是后者,温哥华的历史将会完全不同。
正是李嘉诚的那笔极富远见的投资,让温哥华从此吸引了无数来自大洋彼岸的亚洲投资者的目光。大批来自香港、台湾的移民也开始陆续登陆这个美丽的港口城市。
世博会的遗产
想知道自世博会后,温哥华已经改变了多少 看看现在福溪沿岸的钢筋水泥森林就知道了。
30年前,那里并没有一栋高楼大厦。
世博会还留下了许多当时急于兴建的基础设施。Price 说,其中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天际铁路(Skytrain),那在当时是最前卫的科技,无人驾驶车。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 Alex Fraser 大桥、BC 体育馆、Cambie 大桥、加拿大广场、温哥华会展中心、5号高速公路,还有科技馆。
世博会总共耗费了15亿元,由 BC 政府、联邦政府与合作伙伴们共同分担。乐透彩票6/49的收入补上了剩下的3.11亿赤字。
大多数人对于世博会的记忆都是美好的,并认为它标志着温哥华这座城市的成熟;而30年前反对世博会的人直到今天仍持批评态度。不过不论怎样,所有人都同意,那次盛会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它改变了世界看待温哥华的方式,以及温哥华看待自己的方式。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