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11:50发布
请问现在开始准备考研来得及吗?我中文系,古代文学方向,考本校古籍所的古代文学,辅导班啊书啊都找好了
请问现在开始准备考研来得及吗?我中文系,古代文学方向,考本校古籍所的古代文学,辅导班啊书啊都找好了 14年考研的脚步已经临近,许多考生现在已开始着手准备复习了。难度较大的专业课3332623338的复习是大多数同学都头疼的问题。在考研准备的和首轮复习中,专业课应该如何来准备呢?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春季专业课启动方案制定之初,同学们应该做一些怎样的准备? 不同的学校,考试难度和风格不一样,所以考试的资料难以统一,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教材,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你了解和掌握专业科目的基础知识。所以,首先你要做的一个准备工作就是列出一个有效的资料清单:(1)报考学校的指定书目(必备);(2)历年的考试题目;(3)所报考学校出题老师的课堂笔记或自己编写的教材;(4)其他优秀的辅导教材或书目。然后以后就按照这些书目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复习。 同专业间的竞争,复习方向和范围的确定,都是由专业课的信息决定的。所以说,在启动春季专业课复习计划最初,除了要了解报考院校院系对于相关专业的限考要求,了解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等以外,专业课信息的收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来说,又分报考本校和外校两种情况。 一、本校本专业的情况: 一般说来,报考本校的研究生,在专业课上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考研所要准备的专业课,往往是以该专业本科生大二或者大三所学的专业主干课程为依据的。本校本专业的考生,只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找出学校指定的参考书目,温习一下以前所学过的东西,翻翻当时所作的一些笔记,看看以前的期末考卷,同时在学校里购买或者向有关的师兄师姐借用一些往届的考研试卷,一般来说,这样就差不多了。 二、跨校、跨专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 首先,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信息。大家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在各种网站查找一些信息,比如各种考研网站,在所报考院校BBS的考研版面或者相关院系版面。在精华区中寻找一些与该学校该专业的考试有关的情况,发帖询问有关试题情况,打电话,托该校该专业的同学朋友以及考取的往届师兄师姐打听……一般来说,通过以上途径可以知道一个大概。 其次,购买必备参考书目。如果你们以前学过或者是看过这些书籍是最好不过了,如果没有的话,应该尽量早点购买这些书目,若自己附近的书店没有,可以通过同学朋友从其他的地方寄过来。另外,应当尽可能地向这个专业的人咨询。最好的做法是与就读该专业的师兄师姐或刚考上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取得联系,他们一定会热心帮助你的。一般来说,应先找到专业课考试所指定的参考书目,然后去找考上的同学借或去买,如果书店买不到或买不齐,可以从出版社或所报考学校的教材服务中心邮购。 大部分高校是不开设专业课辅导班的,这一点在近年的招生简章中很明确。这种情况下,外校考生或者跨学科的考生该如何收集专业课笔记呢? 对于外校考生,尤其是外地区考生,也就是那些几乎不可能来某高校听课的考生,专业课笔记尤为重要。可以说,笔记是对指定参考书最好的补充。如果条件允许,这个法宝一定要志在必得。在具体操作上,应先复习书本,后复习笔记,再结合笔记来充实参考书。笔记的搜集方法,一般来说,有的专业比较热门,可以在市面上买到它的出版物;有的专业笔记在网上也可能搜集到,这需要考生多花一些时间;还有的专业由于相对冷门,那么考生就需要和该专业的同学建立联系,想办法把笔记弄到手。 误区一 应试期要长考生小陈认为,考研复习越早越好。他从大三的寒假就开始搜集信息,看辅导书、背英语单词、做历年真题,但到大三下学期,由于平时功课很多,中断了4个月的复习。暑假重新备考时,他发现以前看过的知识都忘记了,过早备考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专家点评:如果考生从打基础的角度出发,早做准备不是坏事。但如果考生一开始复习就明确是应付考研应试的,那就不易动手过早。首先,考生备考时间过长会过早进入疲劳期,导致在考试前期放弃考试。其次,面对日趋灵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仅把指定教材背熟是不够的,更要对该学科领域有更广泛的了解。另外,每年考研大纲,尤其是政治大纲经常有变。因此,考研准备并非越早越好,关键是平时自身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积累,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合理安排复习计划,一般在大三暑假进入初步准备和整体规划阶段即可。 误区二 多上辅导班考生小杜认为,上考研辅导班越多,越有利提高成绩,考上的几率就越大。考研期间,他参加了春季基础班、暑假精讲班、秋季冲刺班和考前点题班。最后,他的成绩没有很明显的提高,过多的辅导班反而成了累赘。 专家点评:考研辅导班往往强度很大,一堂课要3个小时左右,老师讲得也很快,考生听下来就已经很疲劳了。课下还要消化吸收,所以建议考生不要同时上多个辅导班,不要贪多而要求精。另外,辅导班的老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考生要选择口碑好的。其实辅导班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只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关键还是考生自己要把教材上的原理、核心知识点掌握。
最多设置5个标签!
请问现在开始准备考研来得及吗?我中文系,古代文学方向,考本校古籍所的古代文学,辅导班啊书啊都找好了 14年考研的脚步已经临近,许多考生现在已开始着手准备复习了。难度较大的专业课3332623338的复习是大多数同学都头疼的问题。在考研准备的和首轮复习中,专业课应该如何来准备呢?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春季专业课启动方案制定之初,同学们应该做一些怎样的准备? 不同的学校,考试难度和风格不一样,所以考试的资料难以统一,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教材,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你了解和掌握专业科目的基础知识。所以,首先你要做的一个准备工作就是列出一个有效的资料清单:(1)报考学校的指定书目(必备);(2)历年的考试题目;(3)所报考学校出题老师的课堂笔记或自己编写的教材;(4)其他优秀的辅导教材或书目。然后以后就按照这些书目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复习。 同专业间的竞争,复习方向和范围的确定,都是由专业课的信息决定的。所以说,在启动春季专业课复习计划最初,除了要了解报考院校院系对于相关专业的限考要求,了解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等以外,专业课信息的收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来说,又分报考本校和外校两种情况。 一、本校本专业的情况: 一般说来,报考本校的研究生,在专业课上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考研所要准备的专业课,往往是以该专业本科生大二或者大三所学的专业主干课程为依据的。本校本专业的考生,只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找出学校指定的参考书目,温习一下以前所学过的东西,翻翻当时所作的一些笔记,看看以前的期末考卷,同时在学校里购买或者向有关的师兄师姐借用一些往届的考研试卷,一般来说,这样就差不多了。 二、跨校、跨专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 首先,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信息。大家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在各种网站查找一些信息,比如各种考研网站,在所报考院校BBS的考研版面或者相关院系版面。在精华区中寻找一些与该学校该专业的考试有关的情况,发帖询问有关试题情况,打电话,托该校该专业的同学朋友以及考取的往届师兄师姐打听……一般来说,通过以上途径可以知道一个大概。 其次,购买必备参考书目。如果你们以前学过或者是看过这些书籍是最好不过了,如果没有的话,应该尽量早点购买这些书目,若自己附近的书店没有,可以通过同学朋友从其他的地方寄过来。另外,应当尽可能地向这个专业的人咨询。最好的做法是与就读该专业的师兄师姐或刚考上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取得联系,他们一定会热心帮助你的。一般来说,应先找到专业课考试所指定的参考书目,然后去找考上的同学借或去买,如果书店买不到或买不齐,可以从出版社或所报考学校的教材服务中心邮购。 大部分高校是不开设专业课辅导班的,这一点在近年的招生简章中很明确。这种情况下,外校考生或者跨学科的考生该如何收集专业课笔记呢? 对于外校考生,尤其是外地区考生,也就是那些几乎不可能来某高校听课的考生,专业课笔记尤为重要。可以说,笔记是对指定参考书最好的补充。如果条件允许,这个法宝一定要志在必得。在具体操作上,应先复习书本,后复习笔记,再结合笔记来充实参考书。笔记的搜集方法,一般来说,有的专业比较热门,可以在市面上买到它的出版物;有的专业笔记在网上也可能搜集到,这需要考生多花一些时间;还有的专业由于相对冷门,那么考生就需要和该专业的同学建立联系,想办法把笔记弄到手。 误区一 应试期要长考生小陈认为,考研复习越早越好。他从大三的寒假就开始搜集信息,看辅导书、背英语单词、做历年真题,但到大三下学期,由于平时功课很多,中断了4个月的复习。暑假重新备考时,他发现以前看过的知识都忘记了,过早备考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专家点评:如果考生从打基础的角度出发,早做准备不是坏事。但如果考生一开始复习就明确是应付考研应试的,那就不易动手过早。首先,考生备考时间过长会过早进入疲劳期,导致在考试前期放弃考试。其次,面对日趋灵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仅把指定教材背熟是不够的,更要对该学科领域有更广泛的了解。另外,每年考研大纲,尤其是政治大纲经常有变。因此,考研准备并非越早越好,关键是平时自身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积累,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合理安排复习计划,一般在大三暑假进入初步准备和整体规划阶段即可。 误区二 多上辅导班考生小杜认为,上考研辅导班越多,越有利提高成绩,考上的几率就越大。考研期间,他参加了春季基础班、暑假精讲班、秋季冲刺班和考前点题班。最后,他的成绩没有很明显的提高,过多的辅导班反而成了累赘。 专家点评:考研辅导班往往强度很大,一堂课要3个小时左右,老师讲得也很快,考生听下来就已经很疲劳了。课下还要消化吸收,所以建议考生不要同时上多个辅导班,不要贪多而要求精。另外,辅导班的老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考生要选择口碑好的。其实辅导班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只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关键还是考生自己要把教材上的原理、核心知识点掌握。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