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11:50发布
历史上学士,硕士,博士这些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历史上学士,硕士,博士这些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最初始于欧洲中世纪,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我国直到1935年,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我国实行学位制的开始,但并没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授予学位。据此,许多人便以为学士、硕士、博士的名称是舶来品。其实非也!最早发明与使用这些名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贤达的祖先。 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有学位制度。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官衔,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始皇时代,博士作为朝廷顾问,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作为一种职位,除授予学官外,还授予一些有特殊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诸如魏晋以后的医学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律博士等,要求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掌通古今”,有渊博的知识,以便充当皇帝的顾问、从事编纂著作或教授学生、培养人才的工作。不过,它的官阶品位并不高。 硕士这一名称始于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传》中云:“前后左右者益亲,则忠臣硕士益疏。”当时,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多闻之人的一种尊称,既非官衔,更非学位。 学士称谓,最早出现在周朝,是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同时,也是对文人学者、饱学之士的一种泛称。《周礼·春官》中就有“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的记载,当时专指读书的文学之士。魏晋南北朝以后,学士逐渐变成了一种官职,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学、技艺而授予学士职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唐宋分别设置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其职责是为皇帝侍讲、侍读。唐太宗时设置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始参与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为学士之首,均为皇帝信任的顾问和秘书官,负责为皇帝草拟诏诰,参与军国机密,故有“内相”之称。还有集贤殿学士,为文学著作之官。由于“伴君”的缘故,自宋朝开始,一经授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学士充任皇帝顾问,后来还把资望特高的学士冠以大学士。明成祖永乐年间,凡入阁参与机务的,皆由学士升为大学士。明朝中叶以后,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实际执行宰相之职。清朝未设宰相,仍然沿袭明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殿、阁大学士即为宰相,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这些学位称呼。到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过来。这样,源自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才第一次在它的发源地中国,与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由此可见,学位制始于西方,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名称则源于中国,只是我国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与现代的学位名称含义不同而已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历史上学士,硕士,博士这些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最初始于欧洲中世纪,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我国直到1935年,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我国实行学位制的开始,但并没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授予学位。据此,许多人便以为学士、硕士、博士的名称是舶来品。其实非也!最早发明与使用这些名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贤达的祖先。 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有学位制度。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官衔,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始皇时代,博士作为朝廷顾问,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作为一种职位,除授予学官外,还授予一些有特殊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诸如魏晋以后的医学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律博士等,要求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掌通古今”,有渊博的知识,以便充当皇帝的顾问、从事编纂著作或教授学生、培养人才的工作。不过,它的官阶品位并不高。 硕士这一名称始于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传》中云:“前后左右者益亲,则忠臣硕士益疏。”当时,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多闻之人的一种尊称,既非官衔,更非学位。 学士称谓,最早出现在周朝,是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同时,也是对文人学者、饱学之士的一种泛称。《周礼·春官》中就有“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的记载,当时专指读书的文学之士。魏晋南北朝以后,学士逐渐变成了一种官职,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学、技艺而授予学士职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唐宋分别设置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其职责是为皇帝侍讲、侍读。唐太宗时设置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始参与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为学士之首,均为皇帝信任的顾问和秘书官,负责为皇帝草拟诏诰,参与军国机密,故有“内相”之称。还有集贤殿学士,为文学著作之官。由于“伴君”的缘故,自宋朝开始,一经授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学士充任皇帝顾问,后来还把资望特高的学士冠以大学士。明成祖永乐年间,凡入阁参与机务的,皆由学士升为大学士。明朝中叶以后,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实际执行宰相之职。清朝未设宰相,仍然沿袭明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殿、阁大学士即为宰相,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这些学位称呼。到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过来。这样,源自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才第一次在它的发源地中国,与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由此可见,学位制始于西方,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名称则源于中国,只是我国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与现代的学位名称含义不同而已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