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 17:45发布
香港名校之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名校之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CUHK),简称中大或香港中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其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及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大学最初是由现有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合并而成,当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这些书院的前身亦是当时一些早已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大学。此后,学校迅速发展及越趋多元化,多所学院及书院相继成立。 香港中大现共有9所成员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校方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语教授,但某些部门同时也提供粤语及标准汉语指引。其曾经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长获得诺贝尔奖,校友衔盖菲尔兹奖与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港大校长,为唯一拥有以上国际奖项及图灵奖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突破了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只设置一所大学、近500年的殖民铁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 其与香港大学为香港唯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 1、院系设置 香港中文大学现设有八个学院: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医学、理学、社会科学、以及法律学院。八个学院合共63个学系,学生总数为18006人(资料源于30.6.2006统计数据),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732名,研究生7965名,另有其他非全日制学生309名。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条例》(第1109章,1965),中大的主要授课语言为中文。不过,其实中大大多数学系皆有提供中英语课程予同学选择。有些院系,如医学院,法律学院、药学院、英文系、语言学系等及大部分新开办的理学院课程,则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校方亦加紧强调中大自创校以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的教育方针 2、历史沿革 书院自主时期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共同争取应得的政府资助及学术地位。三所书院于1959年成为政府资助专上学院。1963年,三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其时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李卓敏博士为首任校长。当时,三所书院仍维持教学及行政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颁授学位等工作,行政架构与英国伦敦大学颇为相似。大学获政府拨出沙田区马料水的山头建校。创校初期,中大各机构仍分散于香港各处。直至1973年,中大才全面迁入现有的沙田校园。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1965年,教育学院、校外进修部成立。1966年,研究院成立。1971年,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由三所书院的学生代表组成,但各书院仍拥有独立的学生会。1974 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香港政府及立法局批准中大设立医学院,医学院遂于1981年正式成立并录取首批医学生,成为香港第二所医学院。 行政改制之后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中 大将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负责学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权力悉数移交大学中央。新亚书院的数名校董会成员,包括国学大师钱穆、唐君毅等人以政府违反书院联邦制本意为由,集体辞职抗议。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中大校长。1980年,首办博士课程。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84年,中大推行《暂取新生》制度,接受中五会考毕业生循该办法申请入学,吸引到很多成绩优秀的中五毕业生报读。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中大第四所成员书院,其校舍则于四年后落成。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校长。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当中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引起中大学生抗议。翌年,《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建议最终成为事实。 中大绝大部份学系于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学制。1991年,工程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成立。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同年,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校长。1998年,中大驻北京大学联络处成立;中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成立。1999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后成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 二十一世纪 2001年,中大于东铁大学站附近兴建全港首间教学酒店。2002年,中大与东华三院筹划成立 香港中文大学 - 东华三院社区书院;金耀基教授接任大学校长;中大首次颁授荣誉院士。2003年3月28日,因非典型肺炎爆发,中大宣布休课。同年,中大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源头。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校长。2005年,蜚声国际的星云大师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中大成立人间佛教研究中心。2005年12月1日,法律学院成立,中大成为继港大及城大之后,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本科及研究院课程的大学 。2006年,为了应付中大于2012年恢复大学四年制后对学生宿位的需求,校方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的山坡。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成立。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第一位拥有香港身分的诺贝尔奖得主;建筑学系升格为建筑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2010年7月,历史上第一位港大校友沈祖尧教授担任中文大学校长。 发展历史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共同争取应得的政府资助及学术地位。 1959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为政府资助专上学院。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合并而成。 1965年,教育学院成立。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将中大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管理其各自的资产,其余全部权力,授予大学本部。 1977年,医学院成立。 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第四个成员书院。 1991年,工程学院成立。 2005年,开设环球商业本科生课程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学院成立,是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课程的本地大学。 2006年,开办法学士本科生课程。 2006年,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之山坡,及后更宣布将成立第七所书院,校舍设于联合书院后面之山坡。 2010年,两所新书院善衡书院和晨兴书院开始招生。 2011年,第七所书院和声书院开始招生。 2012年,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开始招生。 2013年,被视为中大建校以来最大决定的港中大(深圳)校园,选址深圳龙岗,获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建。招生预计明年展开,首届学额未定,长远将招收1.1万名学生。 3、师资力量 4位诺贝尔奖得主(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包括杨振宁、詹姆斯·莫理斯、罗伯特·蒙代尔。 1位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 1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1位沃尔夫奖得主:丘成桐 2位皇家学会院士 1位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院士 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9位中央研究院院士 15位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 15位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得主 6位裘槎基金会杰出医学研究奖得主 28位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人数为香港所有工程学院之冠) 6位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2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2位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3位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 7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主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创办人、讲座教授及中大前校长。 4、教育特色 中英兼重文化多元 中大致力糅合中西文化,中英兼重及多元文化在中大有悠久的传统。中大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中西文化修养,精通两文三语。在学习、海外交流、课外活动等的大学生活中,均可体现这精神。 通识教育 有学识的人必须是专门知识和人生智慧兼具的。中大及其成员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常邀请当今的才识之士主持讲座,与专业学术课程相辅相成。 充满热忱的教师 中大的教师不单具卓越学术成就,亦认同中大的教育理念,相信教师不单传授知识,更是学生的榜样。中大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此外,还有菲尔兹奖得奖人、杜林奖得奖人,以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在学校任教,而拥有海外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约百分之九十三。 灵活学分制 除了医学及护理学,其他课程均采用灵活学分制,学生在三年内修满九十九个学分便达毕业要求。学分制有助培育既专且博的人才,也让学生有更高程度的学习自主。 5、大学排名 香港中大反对刻意追求排名的认可,现任校长沈祖尧表示:每一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然后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单去追求排名。 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世界第151-200位之间,亚洲15-23名,香港第1位 QS世界大学排名(2013/14):世界第39位,亚洲第7位,香港第3位 QS亚洲大学排名(2013):亚洲第7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3-14):世界第109位,亚洲第12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2013):世界第71-80位,亚洲第17位,香港第3位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2013):两岸四地高校中排第6位,香港第2位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大一直强调,不同的大学排名均由不同的组织所制定,故没有划一标准,而且不同标准的比重在各个排名中亦有参差,各有利弊,故以上只为参考。 6、校园文化 校训 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博文约礼出自《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针是德智并重。 校徽 以中国神话中的凤为校徽亦能体现中大的特别之处,盖自汉代以来,凤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鸟,成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的象征。以紫色与金色为底色,取意紫色的热诚与忠耿和金色的坚毅与果敢。中大这种人文气质背后的文理兼备,出将入相的刚柔相济在其招生、教学及校园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校宗旨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高瞻远瞩,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等学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 (一)协力于知识的保存、传播、交流及增长; (二)人文学科、科学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正规课程,水准当与地位最崇高的大学须有及应有的水准相同; (三)促进中国的民智与文化的发展,藉以协力提高其经济与社会福利。 使命愿景 在各个学科领域,全面综合地进行教学与研究,提供公共服务,致力于保存、创造、应用及传播知识,以满足香港、全中国,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并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努力成为香港、全国及国际公认的第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并使建立于双语及跨文化传统的学生教育、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7、历任校长 第一任李卓敏教授(1963-1978) 第二任马临教授 (1978-1987) 第三任高锟教授 (1987-1996)(世界光纤之父,被授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四任李国章教授(1996-2002) 第五任金耀基教授(2002-2004) 第六任刘遵义教授(2004-2010) 第七任沈祖尧教授(2010-至今) 8、办学特色 融会双语 香港中文大学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语文并重的原则,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在大学的带领下,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校内大部分教师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学攻读或任教,多兼通中、英两种语言。 双元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采用「学科为本」及「学生为本」之双元教学法,学系负责「学科为本」教学,书院则负责「学生为本」教学,并提供学生宿舍。 多元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不断发展的大学,开设多项全日制与在职制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大学设有七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共分61个学系,提供54项主修课程及46项副修课程,供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研究院课程由研究院57个学部开设,计有62项博士课程、150项硕士课程及28项文凭课程。研究院另开设学士后文凭课程。截至2005年3月31日,校内学生人数共17,515名,其中本科生9,434名,研究生8,081 名。 为配合社会的急速发展,中文大学亦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学系和新课程,法律学院于2004年成立,并将于2006/07年度招收首批法律学士本科生。中文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已连续三年获Asia Inc杂志排名为全亚洲第一位。此外,新开办的课程尚有风险管理科学、保险、财务与精算学、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等专修范围。 书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1976年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1986年 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面发展。 9、书院设置 成员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唯一的书院联邦制大学,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逸夫书院(1986年成立)、和声书院(2007年成立、2011年起正式招生)、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2006年成立、2010年起正式招生) ,以及新成立的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其中敬文书院之楼尚未完全落成,学生预计于2014年入住)。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之初,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均保有相当的权力,如能够各自安排不同的学系及学科内容。但到 1976年,香港政府修改大学条例,将不同书院的权力收归大学中央。现时的成员书院只专责非形式教育,如提供通识课程及学生宿舍等。 中大推行全民书院制,除了研究院师生职员外(研究院独立于中大书院制),所有教职员和学生都有所属书院。 为了容纳因本科课程在2012年恢复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学陆续宣布成立新书院。2006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合共2.7亿元的捐款,以成立晨兴及善衡两间新书院,以应付恢复四年制的需要。新书院预计分别录取300人和600人。 2007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由叶克勇、伍宜孙慈善基金会及不记名捐款人分别捐出的1亿元、1.7亿元及1.5亿元的捐款,以成立另外三间新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三间书院计划分别录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 深圳学院 2010年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研议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校方属意在龙岗区建校。 10、研究称誉 香港中文大学鼓励所有学院从事高素质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励多元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另方面不断争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国际声誉。大学先后成立了13个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就专门范围进行深入探讨。13个研究所分别为:中国文化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文大学并集中资源于19项重点研究领域,课题包括以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和医科训练,海洋生物技术,蛋白质学,电子商贸,华人社会教育发展,自动化与机械人科学,纳米结构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国、亚洲及世界的角色。中文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达世界水准,并有极佳的发展潜力。 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更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康奈尔大学合作,解开了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团人脑如何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关键在于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刊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本研究主要研究员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毕业生彭文慧。 科技转移活动日趋活跃,由本校研究人员开发的多项科技,已成功转移到工商业的实际应用上。截至2004年5月,中文大学及其教员取得世界各地的专利权计有美国27项、欧洲1项、中国内地5项、香港6项及台湾两项,范畴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技术、医疗技术及材料科学。 2013年11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利群实验室)举行研讨会,宣布成立大数据决策分析研究中心,幷公布十个获微软亚洲种子基金资助的前沿科研项目。利群实验室由中大和微软亚洲研究院与2005年联合成立,并于2008 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授予重点实验室地位。研讨会上,利群实验室宣布将开拓新的研究方向,集合中大的健康及基因组学、社交网络和金融工程等不同学科的优势,发展以人为本的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优化,选取有用的信息,幷模拟人类做决策的行为,在商业、医疗和公共事业等领域的管理上有着重要作用。 研讨会同时也公布了十个获微软亚洲种子基金资助的前沿科研项目,包括利群重点实验室联席主任兼中大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教授蒙美玲教授等人合作研究的《回到未来:利用实时感应大数据的公共交通随机优化模型》等项目。 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首席研究主任宋謌平教授向记者表示微软提供资助中大的10个研究项目,其关键理念都是大数据。他指出,大数据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是学术性的考量,一方面是希望可以藉助大数据技术来探索社交网络中语音、图像和视频等信息中的互相关系。 11、对外交流 中文大学并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多年来不断开拓,发展及保持与海内外大学、学术机构及政府机构之关系。本校是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国际大学协会、国际教育欧洲协会,以及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活跃成员,同时亦为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的会员机构。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140所著名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包括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及九州岛岛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及延世大学,加拿大的卑诗省大学及多伦多大学。2004年有逾400名外地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学修读,而中文大学亦有400多名学生到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学又与内地及台湾、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学府订有交流协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讲师莅校授课,每年又有近千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学者来访,而不少中文大学毕业生曾获颁奖学金前往该等或其它国家深造。中文大学又获多个国际基金会如雅礼协会、哈佛燕京学社、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富布赖特计划、日本基金会、伟伦基金会、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会等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成员书院、学院及学系亦各自建立了广泛的海外学术联系,与多个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来。 中文大学亦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历史性地汇集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长到中文大学,深入讨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12、学校设施 香港中文大学坐落于沙田新市镇以北的马料水,面临吐露港。九广东铁的大学站即紧接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占地共一百三十四公顷,包括超过一百三十座楼宇,是香港拥有校园面积最大的大学。此外,医学院除了基本医学大楼设于本部外,主要教学实习皆集中在香港两所教学医院之一的沙田威尔士亲王医院。 图书馆 百万大道尽头、大学图书馆外的雕塑门,俗称烽火台。传说在其中穿过的学生,将会不能毕业。 香港中文大学有七所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校本部)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李炳医学图书馆(在威尔士亲王医院) 建筑学图书馆(在王福元楼六楼) 利国伟法律图书馆(在田家炳楼三楼及四楼) 各分馆介绍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下称崇基图书馆)于1951年成立,现时大楼是由美国亨利路思基金会,通过美国联合长老会捐款兴建,并于1971年10月29日由亨利路思的妹妹牟路思怡主持揭幕,故命名为牟路思怡图书馆。 崇基图书馆以音乐、宗教、教育、体育学、西方文学及语文、日本文学及语文、语文及语言学之藏书为主。馆内亦设有教学资料特藏,搜罗本地中小学各科教材,以教科书为主。 图书馆楼高四层,流通服务及参考咨询服务设于地下。入口附设还书收集处,方便读者归还书籍。参考资料、通识教育读物、新增馆藏、报章及显微胶卷等亦置于地下。夜读室设有独立出口,为同学在图书馆闭馆后提供阅读空间。存放期刊合订本的密集式书架设于地库,现刊及开架书库则置于一楼及二楼。 本馆各层的电脑均设有线上目录,地下、一楼及二楼更设置资讯廊,备有多媒体电脑供同学完成作业。此外,崇基图书馆均支援无线上网。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新亚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4年,最初位于九龙农圃道(即新亚书院原址)。1973年迁入香港中文大学,并以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命名。 图书馆的设计仿效美国肯塔基州碧理亚学院图书馆。馆内除设有居高临下的阁楼外,亦展出访问艺术家及艺术系师生作品。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每月精选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介绍其生平和著述概况,并展出部份著作的珍贵版本。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联合书院图书馆始创于1956年。因胡忠在1972年慨捐馆舍,座落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园,故命名为胡忠图书馆。2001年,胡忠图书馆成为大学图书馆系统中一所主要涵盖各种学科的非印刷资料收藏馆,同年易名为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馆藏资料包括数码影像光碟、镭射影碟、视像光碟、镭射唱碟、录像带、录音带及交互式多媒体只读光碟等,并设有视听中央派送系统及独立视听座位。 馆藏资料只限于馆内使用,惟资料亦可外借在校园内作教学用途。 李炳医学图书馆 李炳医学图书馆(下称医学图书馆)由李颀祥、李颢祥及其兄弟们捐赠,于1980年正式成立,并以李氏兄弟已故父亲李炳士命名。2002年医学图书馆获拨额外用地展开翻新及扩建工程,并于2003年2月28日完工。 医学图书馆位于威尔士亲王医院临床医学大楼二楼。为配合医院临床教学课程的需要,医学图书馆着重收藏临床和医学科学书刊。而临床前期的书刊、护理学和药剂学的资料则和其他学科一并存放在大学图书馆。 香港国际医学资讯中心于1996年在医学图书馆内正式成立,主要扮演着邻近地区生物医学资源中心的角色,为香港中文大学特别是世界各地的专业医护人员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其它图书相关设施 逸夫书院李和声自学资源中心 - 位于逸夫书院文澜堂四楼。提供中外藏书七千本。读著可于网上查阅﹐所有资料可供借用,借还书籍于文澜堂一楼询问处办理。网上查阅书籍及资料系统。 美国研究图书馆(American Studies Library)- 位于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二楼。原属美国领事馆新闻处辖下之美国图书馆。1993年大部分藏书迁移到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后交大学图书馆系统管理。馆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 所赠之威廉福纳特藏及美国研究特藏,为亚洲最完备之美国研究特藏。 中国文化研究所参考图书室 香港亚太研究所参考资料室 - 位于崇基学院利黄瑶壁楼五楼。提供各式馆藏给校内外人士参阅﹐参考资料总数达48,371份﹐当中分别有119归类为香港专题及354份归类为亚太专题。惟借用服务只供中大师生﹐校外人士可以即场使用设施。体育设施大学体育中心夏鼎基运动场岭南运动场香港中文大学有各类体育设施供教职员及学生使用。室内场地* 体育馆:大学体育中心、新亚书院及联合书院皆有体育馆,均可作篮球、排球、手球或羽毛球活动之用。全部铺设柚木地板,有空调设备。另外﹐逸夫书院设有全校唯一一个篮球练习场(位于国楙楼底层)﹐供学生练习之用。* 健身室:大学体育中心及各书院均设有健身室,设备齐全,并装有落地大镜,有空调设备。* 壁球室:o 汾阳楼壁球中心:又称郭氏壁球中心共设有六个壁球室,其中一个更备有看台。o 逸夫书院壁球场:共建有三个壁球室。* 康乐室:大学体育中心及各书院均有康乐室,全部空调,皆可作乒乓球或舞蹈活动之用。室外场地* 运动场o 夏鼎基运动场:装有泛光照明系统之全天候标准田径场及标准草地足球场,并设可容纳二千人之观众席,可供举行大型活动之用。o 岭南运动场:旁设观众席之六线煤屑跑道标准田径场及标准草地足球场,并有半场照明设备。* 网球场:全校共有十四个全天候网球场,新亚书院一个﹑联合书院两个﹑崇基学院两个﹐皆于其校园范围内﹐而逸夫书院的两个网球场设于环回北路旁﹔另外﹐于大学体育中心外之网球场更设有观众席。 * 游泳池:大学本部有一个由美国人民捐款兴建的五十米标准游泳池﹐图则依据维多利亚公园公众泳池,附有高台及一米弹板跳水设备。 两用球场﹕逸夫书院第二学生宿舍旁建有一个篮球排球两用场。 学生饭堂 香港中文大学有多个学生饭堂,包括: 范克廉楼学生饭堂 范克廉楼咖啡阁(Coffee Corner) 范克廉楼快餐店(泳池旁玻璃房) 李卓敏基本医学大楼小食店 崇基学院众志堂学生饭堂 新亚书院学生饭堂(在乐群馆梁雄姬楼) 逸夫书院学生饭堂(在国楙楼G层楼外) 联合书院学生饭堂(在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 联合书院思源文娱中心(郑栋材楼地库) 李慧珍楼咖啡室 职员饭堂 香港中文大学也有职员饭堂,但非职员也可以光顾: 新亚书院云起轩(新亚学生餐厅烧烤场旁) 新亚书院教职员餐厅(新亚学生餐厅对门) 崇基学院紫荆阁职员饭堂 联合书院聚贤轩职员饭堂 逸夫书院涵碧轩职员饭堂 范克廉楼教职员餐厅鹿鸣厅 大学宾馆教职员餐厅 兰苑(位处崇基学院) 威尔士亲王医院职员餐厅 范克廉楼见龙阁(大学宴客专用) 学生住宿 中文大学逾半学生可获安排宿位。4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及逸夫书院)共有23幢宿舍,连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6,000个宿位。学生事务处来港生组辖下的国际生舍堂于2005年启用,可容纳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换生。 13、入学相关 入学条件 根据统计,香港会考及高考成绩最优秀的前1,000名学生中,有半数入读中文大学。通过优先录取计划入学的尖子,中大录取的数目亦是全港院校之冠。 2000-2010年香港地区高级程度会考的最优考生中,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最优状元人数最多,共有19名最优状元就读,其中6A状元9名、5A 状元10名,击败香港大学成为当今香港本地尖子的首选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拥有17个香港最佳专业,位居香港各大学之首。占评选专业总数的35.4%。他们分别为: 最佳人类学/人文科学(BEST ANTHROPOLOGY/ HUMANITIES) 最佳生物化学(BEST BIOCHEMISTRY) 最佳工商管理学(BEST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最佳中国语文及文学(文学学士)(BES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A)) 最佳中文教育(BEST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最佳中医(BEST CHINESE MEDICINE) 最佳英国语文(BEST ENGLISH) 最佳食物营养学(BEST FOOD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最佳地理(BEST GEOGRAPHY) 最佳政治与公共行政学(BEST GOVERNMENT & PUBLIC ADMINISTRATION) 最佳历史(BEST HISTORY) 最佳讯息工程学(BEST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最佳物理/应用物理( BEST PHYSICS / ENG. PHYSICS) 最佳体育运动科学(BEST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SCIENCE) 最佳哲学/宗教(BEST PHILOSOPHY/ RELIGIOUS STUDIES) 最佳社会工作( BEST SOCIAL WORK) 最佳社会学(BEST SOCIOLOGY) 面试形式 视申报渠道而定。香港中文大学在高考中属于统招范围,作为提前批次院校录取,在内地不另设面试。 但是内地学生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国际标准考试的成绩(如:SAT、IB国际文凭考试, GCE-Alevel考试),以国际学生的身份申请。通过国际学生渠道申请的学生面试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不同。例如经济学系2012年面试形式可选择 skype和当面面试两种,时长15分钟左右,但是其他学系则不同。 录取条件 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招生计划分设文、理、工、商四个学科门类,文科类包括文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理科类为理学院;工科类为工程学院;商科类为工商管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只招收普通本科生。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设置分奖学金基础班、文科基础班,理科基础班、工科基础班及商科基础班五项。奖学金基础班已包括文、理、工、商基础班,获录取学生可于入学时选择其中一学科门类。 考生统考成绩应达到本科一批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在符合香港中文大学提档要求的情况下,香港中文大学依据考生高考成绩择优而录。 考生报考的外语语种必须为英语,以 150 分为满分计算,自费生的英语成绩须达 120 分或以上。奖学金基础班的成绩要求较高,须达 130 分或以上。 奖学金基础班只录取以香港中文大学为第一志愿,并以奖学金基础班为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非奖学金基础班只在一志愿录取后仍有剩余名额的情况下才考虑其后志愿,但不设高校志愿分数级差或专业志愿分数级差。 考生高考成绩外的加分,若省级招生办公室在投档时已将分数计入提档总分内,则予以考虑。香港中文大学在调阅考生档案时,将依据招生办公室所提供的电脑排序提档总分处理。但2009年,招办负责人说不再考虑照顾分,以高考原始分为准。 同时选择奖学金及非奖学金基础班专业志愿的考生,倘成绩未能达至奖学金班的录取线,中文大学将考虑其 非奖学金班专业志愿,按其高考成绩择优而录,不设专业志愿分数级差。 本校预留若干机动名额。大学可根据生源情况及考生成绩,在个别省/市/自治区对招生计划进行适量调整及确定提档比例。 求学费用 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 10万 港元。住宿费约 8,000-10,000 港元(单人房一般为10,000港币左右)[约合人民币 6 718-8 398元],连同其它杂费、生活费每年约需 20,000-35,000港元。[约合人民17,632-30,856元] 另在首学期须缴付一次性保证金 450 港元[约合人民币396.72元]。 (按照09年7月30日汇率1 港元(HKD)= 0.8816 人民币(CNY)) 本校或特区政府不会提供任何经济援助或贷款,自费生须有足够能力支付全教学费及生活费。 注:经学校相关部门商议决定,香港中文大学自2010年起招收内地非奖学金本科生,学费提高到10万港币/年,其余款项暂时维持不变。2010年之前(不含2010年)招收之内地非奖学金本科生学费仍为8万港币/年不变。 课程结构 学分制度 除医科及护理学课程外,所有本科课程均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学生须至少修毕99学分,始准毕业。其中包括主修课程规定必修学分、体育科目2学分、通识教育15学分、学院语文规定及副修或选修科目。四年制教育学士课程及中医学学士课程另有规定者则除外。灵活学分制度并无升级概念。为方便行政上的管理,学生将按其在校修业年数分级,惟此年级并非表示学生的学业阶段;学生可按个别情况及兴趣订定其修业进度,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并符合主修课程及大学其它毕业规定,便可获颁学士学位。除课程另有说明外,学生至少须修业满三年,始准毕业。 内地入读之本科生须按照学院及大学相关规定完成首年课程要求,一般须修毕至少123学分,始准毕业。 学士学位的等级如下:甲等荣誉、乙等一级荣誉、乙等二级荣誉、丙等荣誉及学位。学位等级得根据学生主修科的平均积点,全部科目的总平均积点,及毕业论文/专题研究成绩评定。中医学学士学位并须根据学生临床学习课程的成绩评定。至于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则根据学生在各次专业考试的成绩评定。 主修课程 为确保学生在主修学科中获得充分训练,全日制学生须修毕个别主修课程规定的最低必修学分,最高不多于72学分,经教务会特别核准的专业课程除外。如主修课程设有毕业论文/专题研究规定,学生必须于该等论文或专题研究获及格成绩,始可毕业。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主修课程之科目可达64学分(持副学士学位入学学生)或59学分(持高级文凭入学学生)。 双主修 由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年度起入学之学生,经有关学系核准可修读第二项主修课程。 副修课程 为贯彻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大学定副修为自愿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志向申请修读最多两项副修课程。副修课程规定至少须达15学分,但不得多于3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本校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是提供均衡教育,亦即着重课程的深与博。主修课程使学生对一专业范畴有深入认识,达致一定学术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则扩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并对主修课程以外的不同学科有更广博的认识,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课程规定学生须修读15学分,若干专业课程经教务会特准则规定为12学分。学生除依所属书院规定,修读书院设计的通识教育科目外,亦须修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四个范围内,即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及自我与人文,分别选修至少一科(2-3学分)。其余大学通识教育学分,学生可根据个别科目的限制及选课规定选读。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通识教育科目7学分(持副学士学位入学学生)或9学分(持高级文凭入学学生)。 体育 必修体育科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并阐明公平竞争的意义。学生透过各项运动亦可训练健强的体格,以应付各项课业及将来发展。学生必须于首修业年修毕体育科目2学分。第二年入学学生必须修毕1学分的体育科目,始准毕业。 语文精修课程 本校一向坚持中、英双语并重,并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大学为所有新生开设一个必修的语文精修课程。课程包括普通话、粤语及英语三种语文,旨在教授语言学习的基本功,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院语文规定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技巧,大学已设立一个统一和连贯的、计算学分的必修语文科目制度。一般而言,学生须修读英文科目3学分,属文学院、教育学院及社会科学院之学生另须修读一科3学分的中文科目。持高级文凭之第二年入学学生须符合语文规定3学分。 学生资讯科技能力 随着资讯科技的急速发展,资讯科技知识已成为教与学的基本技能。由一九九九/二零零零年度起,所有学生须于首修业年通过资讯科技能力测试。为帮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技能,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一套基本资讯科技技能训练及测试,旨在使学生具备操作电脑的基本技巧,懂得使用电子通讯、数据管理及资讯简报等应用软件,并能意识到资讯科技发展的社会涵义。 选修科目 如学生不欲报读辅修课程,可多修主修科目,以期于该学科植根更深更广,或选修其它学科科目,以培养广泛兴趣,增加各方面的学识。 基础规定 中六入学学生须完成基础规定24学分,包括语文科目9学分、通识教育科目6学分及主修课程学院规定9学分,持有认可大专学历的学生,可按规定办法申请豁免毕业所需的若干科目及学分,惟仍须符合有关条件,始准毕业。 如欲查询有关本科课程结构的更详尽资料,可浏览学务组网址。 注: 中六入学学生须修毕科目一百二十三学分,始准毕业。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科目至少六十六学分,始准毕业。 持续及专业进修 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于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并于2006年起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院秉承服务社会提供优质持续专业教育的使命,配合着香港发展步伐及不同行业人士的进修需求,课程日趋多元化,2005至06年开设的课程约二千项,学生人数逾四万人。 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Hong Kong Internet Exchange,简称HKIX)的营运者,肩负起香港与国际网络之间互通的重任。香港互联网的中枢位于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的碧秋楼。 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是大学与业界沟通的桥梁,中心鼓励双方作多方面交流,并促成合作,使得大学研究成果用诸于社会。 为促进与业界的沟通,创新科技中心经常统筹大学各研究队伍在本地以至区域性的科技展览中参与展出,藉以提供社会与研究队伍之间的直接沟通平台。2008年,创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学科研成果接触面伸展至国际海外的展览当中,如在意大利举行的R2B 2008国际展览会,就是一次与世界各地科研机构及业界接触交流的好机会。 学业学费 食宿支付 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 80,000 港元。住宿费约 7,000-8,000 港元,连同其它杂费、生活费每年约需 20,000-35,000 港元。另在首学期须缴付一次性保证金 450 港元。 本校或特区政府不会提供任何经济援助或贷款,自费生须有足够能力支付全数学费及生活费。 奖学金 为鼓励成绩优异的内地学生来香港中文大学就读,本校提供多名奖学金名额予录取入读奖学金基础班的内地学生,奖学金名额分布于二十五省、市、自治区。香港中文大学将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班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以及每年 45,000 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贴。 奖学金只给予填报香港中文大学为第一院校志愿,并以奖学金基础班为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 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中文大学为颁授奖学金而定的提档分数线,(以 750 分为标准高考满分计算,理工类及综合类考生须达 630 分或以上,文史类考生须达 600 分或以上。)以及英语单科成绩达 130 分以上。若符合奖学金最低分数考生超过该省、市、自治区奖学金名额,则按名额及提档总成绩由高至低顺序选拔。 本奖学金专为内地学生而设。若学生于在学期间任何时间取得香港居民身份,则须终止奖学金之颁发。 奖学金原则上为期四年,但获奖学生每学年成绩须达到大学具体规定的平均积点 3.00 (相当于乙等)。若学生学年成绩未达到续领奖学金要求的平均积点,则须保留观察一年。学生在观察期内可继续领取奖学金,但若翌年成绩仍未达到大学的规定,有关奖学金则须终止。 奖学金的颁发须依照香港中文大学制定的相关规章及程序执行。香港中文大学对奖学金的评选及颁发有最终的决定权。 资助体系 向内地学生提供100个全额奖学金,这批同学都将入读奖学金基础班,学校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班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津贴,估计总额在58万港元(免除四年共40万港币学费,每年四万五千港币生活补贴)左右 报考方式 1、 中文大学有独特的书院制度(每个学生都可申请隶属为其中的一个学院),且是香港少数几个以中文(个别专业)辅助教学的大学之一(大部分香港高校只以英文授课); 2、 招生方式:国家统招,提前批(必须填为提前批第一志愿); 3、 历年分数:充满不定数,中大有一个独特的网上试填制度,就是在高考放榜之后,同学们可以到中大的内地生招生网上填下自己的高考成绩,以及有意愿报中大的什么专业。然后中大会列出一个表格,每个省排在你前面有多少个人一目了然,你是第几顺位会被选上; 4、参加国内预科班,语言达到标准后赴香港读香港理工大学副学士,副学士两年毕业后入读香港理工大学大二或大三课程(根据副学士期间成绩决定入读年级)。 研究生入学要求 学士学位或以上。
最多设置5个标签!
香港名校之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CUHK),简称中大或香港中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其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及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大学最初是由现有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合并而成,当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这些书院的前身亦是当时一些早已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大学。此后,学校迅速发展及越趋多元化,多所学院及书院相继成立。 香港中大现共有9所成员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校方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语教授,但某些部门同时也提供粤语及标准汉语指引。其曾经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长获得诺贝尔奖,校友衔盖菲尔兹奖与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港大校长,为唯一拥有以上国际奖项及图灵奖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突破了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只设置一所大学、近500年的殖民铁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 其与香港大学为香港唯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 1、院系设置 香港中文大学现设有八个学院: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医学、理学、社会科学、以及法律学院。八个学院合共63个学系,学生总数为18006人(资料源于30.6.2006统计数据),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732名,研究生7965名,另有其他非全日制学生309名。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条例》(第1109章,1965),中大的主要授课语言为中文。不过,其实中大大多数学系皆有提供中英语课程予同学选择。有些院系,如医学院,法律学院、药学院、英文系、语言学系等及大部分新开办的理学院课程,则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校方亦加紧强调中大自创校以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的教育方针 2、历史沿革 书院自主时期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共同争取应得的政府资助及学术地位。三所书院于1959年成为政府资助专上学院。1963年,三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其时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李卓敏博士为首任校长。当时,三所书院仍维持教学及行政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颁授学位等工作,行政架构与英国伦敦大学颇为相似。大学获政府拨出沙田区马料水的山头建校。创校初期,中大各机构仍分散于香港各处。直至1973年,中大才全面迁入现有的沙田校园。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1965年,教育学院、校外进修部成立。1966年,研究院成立。1971年,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由三所书院的学生代表组成,但各书院仍拥有独立的学生会。1974 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香港政府及立法局批准中大设立医学院,医学院遂于1981年正式成立并录取首批医学生,成为香港第二所医学院。 行政改制之后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中 大将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负责学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权力悉数移交大学中央。新亚书院的数名校董会成员,包括国学大师钱穆、唐君毅等人以政府违反书院联邦制本意为由,集体辞职抗议。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中大校长。1980年,首办博士课程。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84年,中大推行《暂取新生》制度,接受中五会考毕业生循该办法申请入学,吸引到很多成绩优秀的中五毕业生报读。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中大第四所成员书院,其校舍则于四年后落成。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校长。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当中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引起中大学生抗议。翌年,《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建议最终成为事实。 中大绝大部份学系于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学制。1991年,工程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成立。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同年,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校长。1998年,中大驻北京大学联络处成立;中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成立。1999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后成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 二十一世纪 2001年,中大于东铁大学站附近兴建全港首间教学酒店。2002年,中大与东华三院筹划成立 香港中文大学 - 东华三院社区书院;金耀基教授接任大学校长;中大首次颁授荣誉院士。2003年3月28日,因非典型肺炎爆发,中大宣布休课。同年,中大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源头。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校长。2005年,蜚声国际的星云大师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中大成立人间佛教研究中心。2005年12月1日,法律学院成立,中大成为继港大及城大之后,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本科及研究院课程的大学 。2006年,为了应付中大于2012年恢复大学四年制后对学生宿位的需求,校方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的山坡。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成立。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第一位拥有香港身分的诺贝尔奖得主;建筑学系升格为建筑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2010年7月,历史上第一位港大校友沈祖尧教授担任中文大学校长。 发展历史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共同争取应得的政府资助及学术地位。 1959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为政府资助专上学院。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合并而成。 1965年,教育学院成立。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将中大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管理其各自的资产,其余全部权力,授予大学本部。 1977年,医学院成立。 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第四个成员书院。 1991年,工程学院成立。 2005年,开设环球商业本科生课程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学院成立,是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课程的本地大学。 2006年,开办法学士本科生课程。 2006年,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之山坡,及后更宣布将成立第七所书院,校舍设于联合书院后面之山坡。 2010年,两所新书院善衡书院和晨兴书院开始招生。 2011年,第七所书院和声书院开始招生。 2012年,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开始招生。 2013年,被视为中大建校以来最大决定的港中大(深圳)校园,选址深圳龙岗,获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建。招生预计明年展开,首届学额未定,长远将招收1.1万名学生。 3、师资力量 4位诺贝尔奖得主(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包括杨振宁、詹姆斯·莫理斯、罗伯特·蒙代尔。 1位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 1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1位沃尔夫奖得主:丘成桐 2位皇家学会院士 1位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院士 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9位中央研究院院士 15位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 15位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得主 6位裘槎基金会杰出医学研究奖得主 28位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人数为香港所有工程学院之冠) 6位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2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2位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3位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 7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主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创办人、讲座教授及中大前校长。 4、教育特色 中英兼重文化多元 中大致力糅合中西文化,中英兼重及多元文化在中大有悠久的传统。中大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中西文化修养,精通两文三语。在学习、海外交流、课外活动等的大学生活中,均可体现这精神。 通识教育 有学识的人必须是专门知识和人生智慧兼具的。中大及其成员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常邀请当今的才识之士主持讲座,与专业学术课程相辅相成。 充满热忱的教师 中大的教师不单具卓越学术成就,亦认同中大的教育理念,相信教师不单传授知识,更是学生的榜样。中大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奖人任教的大学。此外,还有菲尔兹奖得奖人、杜林奖得奖人,以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在学校任教,而拥有海外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约百分之九十三。 灵活学分制 除了医学及护理学,其他课程均采用灵活学分制,学生在三年内修满九十九个学分便达毕业要求。学分制有助培育既专且博的人才,也让学生有更高程度的学习自主。 5、大学排名 香港中大反对刻意追求排名的认可,现任校长沈祖尧表示:每一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然后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单去追求排名。 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世界第151-200位之间,亚洲15-23名,香港第1位 QS世界大学排名(2013/14):世界第39位,亚洲第7位,香港第3位 QS亚洲大学排名(2013):亚洲第7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3-14):世界第109位,亚洲第12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2013):世界第71-80位,亚洲第17位,香港第3位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2013):两岸四地高校中排第6位,香港第2位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大一直强调,不同的大学排名均由不同的组织所制定,故没有划一标准,而且不同标准的比重在各个排名中亦有参差,各有利弊,故以上只为参考。 6、校园文化 校训 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博文约礼出自《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针是德智并重。 校徽 以中国神话中的凤为校徽亦能体现中大的特别之处,盖自汉代以来,凤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鸟,成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的象征。以紫色与金色为底色,取意紫色的热诚与忠耿和金色的坚毅与果敢。中大这种人文气质背后的文理兼备,出将入相的刚柔相济在其招生、教学及校园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校宗旨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高瞻远瞩,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等学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 (一)协力于知识的保存、传播、交流及增长; (二)人文学科、科学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正规课程,水准当与地位最崇高的大学须有及应有的水准相同; (三)促进中国的民智与文化的发展,藉以协力提高其经济与社会福利。 使命愿景 在各个学科领域,全面综合地进行教学与研究,提供公共服务,致力于保存、创造、应用及传播知识,以满足香港、全中国,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并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努力成为香港、全国及国际公认的第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并使建立于双语及跨文化传统的学生教育、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7、历任校长 第一任李卓敏教授(1963-1978) 第二任马临教授 (1978-1987) 第三任高锟教授 (1987-1996)(世界光纤之父,被授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四任李国章教授(1996-2002) 第五任金耀基教授(2002-2004) 第六任刘遵义教授(2004-2010) 第七任沈祖尧教授(2010-至今) 8、办学特色 融会双语 香港中文大学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语文并重的原则,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在大学的带领下,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校内大部分教师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学攻读或任教,多兼通中、英两种语言。 双元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采用「学科为本」及「学生为本」之双元教学法,学系负责「学科为本」教学,书院则负责「学生为本」教学,并提供学生宿舍。 多元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不断发展的大学,开设多项全日制与在职制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大学设有七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共分61个学系,提供54项主修课程及46项副修课程,供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研究院课程由研究院57个学部开设,计有62项博士课程、150项硕士课程及28项文凭课程。研究院另开设学士后文凭课程。截至2005年3月31日,校内学生人数共17,515名,其中本科生9,434名,研究生8,081 名。 为配合社会的急速发展,中文大学亦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学系和新课程,法律学院于2004年成立,并将于2006/07年度招收首批法律学士本科生。中文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已连续三年获Asia Inc杂志排名为全亚洲第一位。此外,新开办的课程尚有风险管理科学、保险、财务与精算学、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等专修范围。 书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1976年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1986年 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面发展。 9、书院设置 成员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唯一的书院联邦制大学,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逸夫书院(1986年成立)、和声书院(2007年成立、2011年起正式招生)、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2006年成立、2010年起正式招生) ,以及新成立的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其中敬文书院之楼尚未完全落成,学生预计于2014年入住)。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之初,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均保有相当的权力,如能够各自安排不同的学系及学科内容。但到 1976年,香港政府修改大学条例,将不同书院的权力收归大学中央。现时的成员书院只专责非形式教育,如提供通识课程及学生宿舍等。 中大推行全民书院制,除了研究院师生职员外(研究院独立于中大书院制),所有教职员和学生都有所属书院。 为了容纳因本科课程在2012年恢复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学陆续宣布成立新书院。2006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合共2.7亿元的捐款,以成立晨兴及善衡两间新书院,以应付恢复四年制的需要。新书院预计分别录取300人和600人。 2007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由叶克勇、伍宜孙慈善基金会及不记名捐款人分别捐出的1亿元、1.7亿元及1.5亿元的捐款,以成立另外三间新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三间书院计划分别录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 深圳学院 2010年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研议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校方属意在龙岗区建校。 10、研究称誉 香港中文大学鼓励所有学院从事高素质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励多元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另方面不断争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国际声誉。大学先后成立了13个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就专门范围进行深入探讨。13个研究所分别为:中国文化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文大学并集中资源于19项重点研究领域,课题包括以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和医科训练,海洋生物技术,蛋白质学,电子商贸,华人社会教育发展,自动化与机械人科学,纳米结构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国、亚洲及世界的角色。中文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达世界水准,并有极佳的发展潜力。 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更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康奈尔大学合作,解开了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团人脑如何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关键在于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刊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本研究主要研究员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毕业生彭文慧。 科技转移活动日趋活跃,由本校研究人员开发的多项科技,已成功转移到工商业的实际应用上。截至2004年5月,中文大学及其教员取得世界各地的专利权计有美国27项、欧洲1项、中国内地5项、香港6项及台湾两项,范畴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技术、医疗技术及材料科学。 2013年11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利群实验室)举行研讨会,宣布成立大数据决策分析研究中心,幷公布十个获微软亚洲种子基金资助的前沿科研项目。利群实验室由中大和微软亚洲研究院与2005年联合成立,并于2008 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授予重点实验室地位。研讨会上,利群实验室宣布将开拓新的研究方向,集合中大的健康及基因组学、社交网络和金融工程等不同学科的优势,发展以人为本的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优化,选取有用的信息,幷模拟人类做决策的行为,在商业、医疗和公共事业等领域的管理上有着重要作用。 研讨会同时也公布了十个获微软亚洲种子基金资助的前沿科研项目,包括利群重点实验室联席主任兼中大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教授蒙美玲教授等人合作研究的《回到未来:利用实时感应大数据的公共交通随机优化模型》等项目。 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首席研究主任宋謌平教授向记者表示微软提供资助中大的10个研究项目,其关键理念都是大数据。他指出,大数据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是学术性的考量,一方面是希望可以藉助大数据技术来探索社交网络中语音、图像和视频等信息中的互相关系。 11、对外交流 中文大学并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多年来不断开拓,发展及保持与海内外大学、学术机构及政府机构之关系。本校是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国际大学协会、国际教育欧洲协会,以及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活跃成员,同时亦为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的会员机构。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140所著名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包括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及九州岛岛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及延世大学,加拿大的卑诗省大学及多伦多大学。2004年有逾400名外地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学修读,而中文大学亦有400多名学生到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学又与内地及台湾、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学府订有交流协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讲师莅校授课,每年又有近千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学者来访,而不少中文大学毕业生曾获颁奖学金前往该等或其它国家深造。中文大学又获多个国际基金会如雅礼协会、哈佛燕京学社、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富布赖特计划、日本基金会、伟伦基金会、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会等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成员书院、学院及学系亦各自建立了广泛的海外学术联系,与多个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来。 中文大学亦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历史性地汇集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长到中文大学,深入讨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12、学校设施 香港中文大学坐落于沙田新市镇以北的马料水,面临吐露港。九广东铁的大学站即紧接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占地共一百三十四公顷,包括超过一百三十座楼宇,是香港拥有校园面积最大的大学。此外,医学院除了基本医学大楼设于本部外,主要教学实习皆集中在香港两所教学医院之一的沙田威尔士亲王医院。 图书馆 百万大道尽头、大学图书馆外的雕塑门,俗称烽火台。传说在其中穿过的学生,将会不能毕业。 香港中文大学有七所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校本部)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李炳医学图书馆(在威尔士亲王医院) 建筑学图书馆(在王福元楼六楼) 利国伟法律图书馆(在田家炳楼三楼及四楼) 各分馆介绍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下称崇基图书馆)于1951年成立,现时大楼是由美国亨利路思基金会,通过美国联合长老会捐款兴建,并于1971年10月29日由亨利路思的妹妹牟路思怡主持揭幕,故命名为牟路思怡图书馆。 崇基图书馆以音乐、宗教、教育、体育学、西方文学及语文、日本文学及语文、语文及语言学之藏书为主。馆内亦设有教学资料特藏,搜罗本地中小学各科教材,以教科书为主。 图书馆楼高四层,流通服务及参考咨询服务设于地下。入口附设还书收集处,方便读者归还书籍。参考资料、通识教育读物、新增馆藏、报章及显微胶卷等亦置于地下。夜读室设有独立出口,为同学在图书馆闭馆后提供阅读空间。存放期刊合订本的密集式书架设于地库,现刊及开架书库则置于一楼及二楼。 本馆各层的电脑均设有线上目录,地下、一楼及二楼更设置资讯廊,备有多媒体电脑供同学完成作业。此外,崇基图书馆均支援无线上网。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新亚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4年,最初位于九龙农圃道(即新亚书院原址)。1973年迁入香港中文大学,并以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命名。 图书馆的设计仿效美国肯塔基州碧理亚学院图书馆。馆内除设有居高临下的阁楼外,亦展出访问艺术家及艺术系师生作品。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每月精选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介绍其生平和著述概况,并展出部份著作的珍贵版本。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联合书院图书馆始创于1956年。因胡忠在1972年慨捐馆舍,座落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园,故命名为胡忠图书馆。2001年,胡忠图书馆成为大学图书馆系统中一所主要涵盖各种学科的非印刷资料收藏馆,同年易名为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馆藏资料包括数码影像光碟、镭射影碟、视像光碟、镭射唱碟、录像带、录音带及交互式多媒体只读光碟等,并设有视听中央派送系统及独立视听座位。 馆藏资料只限于馆内使用,惟资料亦可外借在校园内作教学用途。 李炳医学图书馆 李炳医学图书馆(下称医学图书馆)由李颀祥、李颢祥及其兄弟们捐赠,于1980年正式成立,并以李氏兄弟已故父亲李炳士命名。2002年医学图书馆获拨额外用地展开翻新及扩建工程,并于2003年2月28日完工。 医学图书馆位于威尔士亲王医院临床医学大楼二楼。为配合医院临床教学课程的需要,医学图书馆着重收藏临床和医学科学书刊。而临床前期的书刊、护理学和药剂学的资料则和其他学科一并存放在大学图书馆。 香港国际医学资讯中心于1996年在医学图书馆内正式成立,主要扮演着邻近地区生物医学资源中心的角色,为香港中文大学特别是世界各地的专业医护人员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其它图书相关设施 逸夫书院李和声自学资源中心 - 位于逸夫书院文澜堂四楼。提供中外藏书七千本。读著可于网上查阅﹐所有资料可供借用,借还书籍于文澜堂一楼询问处办理。网上查阅书籍及资料系统。 美国研究图书馆(American Studies Library)- 位于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二楼。原属美国领事馆新闻处辖下之美国图书馆。1993年大部分藏书迁移到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后交大学图书馆系统管理。馆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 所赠之威廉福纳特藏及美国研究特藏,为亚洲最完备之美国研究特藏。 中国文化研究所参考图书室 香港亚太研究所参考资料室 - 位于崇基学院利黄瑶壁楼五楼。提供各式馆藏给校内外人士参阅﹐参考资料总数达48,371份﹐当中分别有119归类为香港专题及354份归类为亚太专题。惟借用服务只供中大师生﹐校外人士可以即场使用设施。体育设施大学体育中心夏鼎基运动场岭南运动场香港中文大学有各类体育设施供教职员及学生使用。室内场地* 体育馆:大学体育中心、新亚书院及联合书院皆有体育馆,均可作篮球、排球、手球或羽毛球活动之用。全部铺设柚木地板,有空调设备。另外﹐逸夫书院设有全校唯一一个篮球练习场(位于国楙楼底层)﹐供学生练习之用。* 健身室:大学体育中心及各书院均设有健身室,设备齐全,并装有落地大镜,有空调设备。* 壁球室:o 汾阳楼壁球中心:又称郭氏壁球中心共设有六个壁球室,其中一个更备有看台。o 逸夫书院壁球场:共建有三个壁球室。* 康乐室:大学体育中心及各书院均有康乐室,全部空调,皆可作乒乓球或舞蹈活动之用。室外场地* 运动场o 夏鼎基运动场:装有泛光照明系统之全天候标准田径场及标准草地足球场,并设可容纳二千人之观众席,可供举行大型活动之用。o 岭南运动场:旁设观众席之六线煤屑跑道标准田径场及标准草地足球场,并有半场照明设备。* 网球场:全校共有十四个全天候网球场,新亚书院一个﹑联合书院两个﹑崇基学院两个﹐皆于其校园范围内﹐而逸夫书院的两个网球场设于环回北路旁﹔另外﹐于大学体育中心外之网球场更设有观众席。 * 游泳池:大学本部有一个由美国人民捐款兴建的五十米标准游泳池﹐图则依据维多利亚公园公众泳池,附有高台及一米弹板跳水设备。 两用球场﹕逸夫书院第二学生宿舍旁建有一个篮球排球两用场。 学生饭堂 香港中文大学有多个学生饭堂,包括: 范克廉楼学生饭堂 范克廉楼咖啡阁(Coffee Corner) 范克廉楼快餐店(泳池旁玻璃房) 李卓敏基本医学大楼小食店 崇基学院众志堂学生饭堂 新亚书院学生饭堂(在乐群馆梁雄姬楼) 逸夫书院学生饭堂(在国楙楼G层楼外) 联合书院学生饭堂(在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 联合书院思源文娱中心(郑栋材楼地库) 李慧珍楼咖啡室 职员饭堂 香港中文大学也有职员饭堂,但非职员也可以光顾: 新亚书院云起轩(新亚学生餐厅烧烤场旁) 新亚书院教职员餐厅(新亚学生餐厅对门) 崇基学院紫荆阁职员饭堂 联合书院聚贤轩职员饭堂 逸夫书院涵碧轩职员饭堂 范克廉楼教职员餐厅鹿鸣厅 大学宾馆教职员餐厅 兰苑(位处崇基学院) 威尔士亲王医院职员餐厅 范克廉楼见龙阁(大学宴客专用) 学生住宿 中文大学逾半学生可获安排宿位。4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及逸夫书院)共有23幢宿舍,连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6,000个宿位。学生事务处来港生组辖下的国际生舍堂于2005年启用,可容纳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换生。 13、入学相关 入学条件 根据统计,香港会考及高考成绩最优秀的前1,000名学生中,有半数入读中文大学。通过优先录取计划入学的尖子,中大录取的数目亦是全港院校之冠。 2000-2010年香港地区高级程度会考的最优考生中,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最优状元人数最多,共有19名最优状元就读,其中6A状元9名、5A 状元10名,击败香港大学成为当今香港本地尖子的首选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拥有17个香港最佳专业,位居香港各大学之首。占评选专业总数的35.4%。他们分别为: 最佳人类学/人文科学(BEST ANTHROPOLOGY/ HUMANITIES) 最佳生物化学(BEST BIOCHEMISTRY) 最佳工商管理学(BEST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最佳中国语文及文学(文学学士)(BES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A)) 最佳中文教育(BEST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最佳中医(BEST CHINESE MEDICINE) 最佳英国语文(BEST ENGLISH) 最佳食物营养学(BEST FOOD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最佳地理(BEST GEOGRAPHY) 最佳政治与公共行政学(BEST GOVERNMENT & PUBLIC ADMINISTRATION) 最佳历史(BEST HISTORY) 最佳讯息工程学(BEST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最佳物理/应用物理( BEST PHYSICS / ENG. PHYSICS) 最佳体育运动科学(BEST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SCIENCE) 最佳哲学/宗教(BEST PHILOSOPHY/ RELIGIOUS STUDIES) 最佳社会工作( BEST SOCIAL WORK) 最佳社会学(BEST SOCIOLOGY) 面试形式 视申报渠道而定。香港中文大学在高考中属于统招范围,作为提前批次院校录取,在内地不另设面试。 但是内地学生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国际标准考试的成绩(如:SAT、IB国际文凭考试, GCE-Alevel考试),以国际学生的身份申请。通过国际学生渠道申请的学生面试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不同。例如经济学系2012年面试形式可选择 skype和当面面试两种,时长15分钟左右,但是其他学系则不同。 录取条件 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招生计划分设文、理、工、商四个学科门类,文科类包括文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理科类为理学院;工科类为工程学院;商科类为工商管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只招收普通本科生。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设置分奖学金基础班、文科基础班,理科基础班、工科基础班及商科基础班五项。奖学金基础班已包括文、理、工、商基础班,获录取学生可于入学时选择其中一学科门类。 考生统考成绩应达到本科一批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在符合香港中文大学提档要求的情况下,香港中文大学依据考生高考成绩择优而录。 考生报考的外语语种必须为英语,以 150 分为满分计算,自费生的英语成绩须达 120 分或以上。奖学金基础班的成绩要求较高,须达 130 分或以上。 奖学金基础班只录取以香港中文大学为第一志愿,并以奖学金基础班为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非奖学金基础班只在一志愿录取后仍有剩余名额的情况下才考虑其后志愿,但不设高校志愿分数级差或专业志愿分数级差。 考生高考成绩外的加分,若省级招生办公室在投档时已将分数计入提档总分内,则予以考虑。香港中文大学在调阅考生档案时,将依据招生办公室所提供的电脑排序提档总分处理。但2009年,招办负责人说不再考虑照顾分,以高考原始分为准。 同时选择奖学金及非奖学金基础班专业志愿的考生,倘成绩未能达至奖学金班的录取线,中文大学将考虑其 非奖学金班专业志愿,按其高考成绩择优而录,不设专业志愿分数级差。 本校预留若干机动名额。大学可根据生源情况及考生成绩,在个别省/市/自治区对招生计划进行适量调整及确定提档比例。 求学费用 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 10万 港元。住宿费约 8,000-10,000 港元(单人房一般为10,000港币左右)[约合人民币 6 718-8 398元],连同其它杂费、生活费每年约需 20,000-35,000港元。[约合人民17,632-30,856元] 另在首学期须缴付一次性保证金 450 港元[约合人民币396.72元]。 (按照09年7月30日汇率1 港元(HKD)= 0.8816 人民币(CNY)) 本校或特区政府不会提供任何经济援助或贷款,自费生须有足够能力支付全教学费及生活费。 注:经学校相关部门商议决定,香港中文大学自2010年起招收内地非奖学金本科生,学费提高到10万港币/年,其余款项暂时维持不变。2010年之前(不含2010年)招收之内地非奖学金本科生学费仍为8万港币/年不变。 课程结构 学分制度 除医科及护理学课程外,所有本科课程均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学生须至少修毕99学分,始准毕业。其中包括主修课程规定必修学分、体育科目2学分、通识教育15学分、学院语文规定及副修或选修科目。四年制教育学士课程及中医学学士课程另有规定者则除外。灵活学分制度并无升级概念。为方便行政上的管理,学生将按其在校修业年数分级,惟此年级并非表示学生的学业阶段;学生可按个别情况及兴趣订定其修业进度,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并符合主修课程及大学其它毕业规定,便可获颁学士学位。除课程另有说明外,学生至少须修业满三年,始准毕业。 内地入读之本科生须按照学院及大学相关规定完成首年课程要求,一般须修毕至少123学分,始准毕业。 学士学位的等级如下:甲等荣誉、乙等一级荣誉、乙等二级荣誉、丙等荣誉及学位。学位等级得根据学生主修科的平均积点,全部科目的总平均积点,及毕业论文/专题研究成绩评定。中医学学士学位并须根据学生临床学习课程的成绩评定。至于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则根据学生在各次专业考试的成绩评定。 主修课程 为确保学生在主修学科中获得充分训练,全日制学生须修毕个别主修课程规定的最低必修学分,最高不多于72学分,经教务会特别核准的专业课程除外。如主修课程设有毕业论文/专题研究规定,学生必须于该等论文或专题研究获及格成绩,始可毕业。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主修课程之科目可达64学分(持副学士学位入学学生)或59学分(持高级文凭入学学生)。 双主修 由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年度起入学之学生,经有关学系核准可修读第二项主修课程。 副修课程 为贯彻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大学定副修为自愿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志向申请修读最多两项副修课程。副修课程规定至少须达15学分,但不得多于3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本校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是提供均衡教育,亦即着重课程的深与博。主修课程使学生对一专业范畴有深入认识,达致一定学术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则扩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并对主修课程以外的不同学科有更广博的认识,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课程规定学生须修读15学分,若干专业课程经教务会特准则规定为12学分。学生除依所属书院规定,修读书院设计的通识教育科目外,亦须修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四个范围内,即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及自我与人文,分别选修至少一科(2-3学分)。其余大学通识教育学分,学生可根据个别科目的限制及选课规定选读。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通识教育科目7学分(持副学士学位入学学生)或9学分(持高级文凭入学学生)。 体育 必修体育科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并阐明公平竞争的意义。学生透过各项运动亦可训练健强的体格,以应付各项课业及将来发展。学生必须于首修业年修毕体育科目2学分。第二年入学学生必须修毕1学分的体育科目,始准毕业。 语文精修课程 本校一向坚持中、英双语并重,并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大学为所有新生开设一个必修的语文精修课程。课程包括普通话、粤语及英语三种语文,旨在教授语言学习的基本功,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院语文规定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技巧,大学已设立一个统一和连贯的、计算学分的必修语文科目制度。一般而言,学生须修读英文科目3学分,属文学院、教育学院及社会科学院之学生另须修读一科3学分的中文科目。持高级文凭之第二年入学学生须符合语文规定3学分。 学生资讯科技能力 随着资讯科技的急速发展,资讯科技知识已成为教与学的基本技能。由一九九九/二零零零年度起,所有学生须于首修业年通过资讯科技能力测试。为帮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技能,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一套基本资讯科技技能训练及测试,旨在使学生具备操作电脑的基本技巧,懂得使用电子通讯、数据管理及资讯简报等应用软件,并能意识到资讯科技发展的社会涵义。 选修科目 如学生不欲报读辅修课程,可多修主修科目,以期于该学科植根更深更广,或选修其它学科科目,以培养广泛兴趣,增加各方面的学识。 基础规定 中六入学学生须完成基础规定24学分,包括语文科目9学分、通识教育科目6学分及主修课程学院规定9学分,持有认可大专学历的学生,可按规定办法申请豁免毕业所需的若干科目及学分,惟仍须符合有关条件,始准毕业。 如欲查询有关本科课程结构的更详尽资料,可浏览学务组网址。 注: 中六入学学生须修毕科目一百二十三学分,始准毕业。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科目至少六十六学分,始准毕业。 持续及专业进修 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于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并于2006年起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院秉承服务社会提供优质持续专业教育的使命,配合着香港发展步伐及不同行业人士的进修需求,课程日趋多元化,2005至06年开设的课程约二千项,学生人数逾四万人。 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Hong Kong Internet Exchange,简称HKIX)的营运者,肩负起香港与国际网络之间互通的重任。香港互联网的中枢位于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的碧秋楼。 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是大学与业界沟通的桥梁,中心鼓励双方作多方面交流,并促成合作,使得大学研究成果用诸于社会。 为促进与业界的沟通,创新科技中心经常统筹大学各研究队伍在本地以至区域性的科技展览中参与展出,藉以提供社会与研究队伍之间的直接沟通平台。2008年,创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学科研成果接触面伸展至国际海外的展览当中,如在意大利举行的R2B 2008国际展览会,就是一次与世界各地科研机构及业界接触交流的好机会。 学业学费 食宿支付 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 80,000 港元。住宿费约 7,000-8,000 港元,连同其它杂费、生活费每年约需 20,000-35,000 港元。另在首学期须缴付一次性保证金 450 港元。 本校或特区政府不会提供任何经济援助或贷款,自费生须有足够能力支付全数学费及生活费。 奖学金 为鼓励成绩优异的内地学生来香港中文大学就读,本校提供多名奖学金名额予录取入读奖学金基础班的内地学生,奖学金名额分布于二十五省、市、自治区。香港中文大学将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班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以及每年 45,000 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贴。 奖学金只给予填报香港中文大学为第一院校志愿,并以奖学金基础班为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 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中文大学为颁授奖学金而定的提档分数线,(以 750 分为标准高考满分计算,理工类及综合类考生须达 630 分或以上,文史类考生须达 600 分或以上。)以及英语单科成绩达 130 分以上。若符合奖学金最低分数考生超过该省、市、自治区奖学金名额,则按名额及提档总成绩由高至低顺序选拔。 本奖学金专为内地学生而设。若学生于在学期间任何时间取得香港居民身份,则须终止奖学金之颁发。 奖学金原则上为期四年,但获奖学生每学年成绩须达到大学具体规定的平均积点 3.00 (相当于乙等)。若学生学年成绩未达到续领奖学金要求的平均积点,则须保留观察一年。学生在观察期内可继续领取奖学金,但若翌年成绩仍未达到大学的规定,有关奖学金则须终止。 奖学金的颁发须依照香港中文大学制定的相关规章及程序执行。香港中文大学对奖学金的评选及颁发有最终的决定权。 资助体系 向内地学生提供100个全额奖学金,这批同学都将入读奖学金基础班,学校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班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津贴,估计总额在58万港元(免除四年共40万港币学费,每年四万五千港币生活补贴)左右 报考方式 1、 中文大学有独特的书院制度(每个学生都可申请隶属为其中的一个学院),且是香港少数几个以中文(个别专业)辅助教学的大学之一(大部分香港高校只以英文授课); 2、 招生方式:国家统招,提前批(必须填为提前批第一志愿); 3、 历年分数:充满不定数,中大有一个独特的网上试填制度,就是在高考放榜之后,同学们可以到中大的内地生招生网上填下自己的高考成绩,以及有意愿报中大的什么专业。然后中大会列出一个表格,每个省排在你前面有多少个人一目了然,你是第几顺位会被选上; 4、参加国内预科班,语言达到标准后赴香港读香港理工大学副学士,副学士两年毕业后入读香港理工大学大二或大三课程(根据副学士期间成绩决定入读年级)。 研究生入学要求 学士学位或以上。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