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11:10发布
VOGUE是时尚杂志的名字你好,Banaer表示网页的横幅广告或者旅行旗帜等, Vogue表示时尚、潮流等,这两个加一块不知道能不能解释出它的意思《VOGUE》,这本成立于1892年的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广受尊崇的一本时尚类杂志。杂志内容涉及时装、化妆、美容、健康、娱乐和艺术等各个方面,是一本综合性时尚生活杂志。在美国,《Vogue》被称为“时尚圣经”,即使在国外,久负盛名的《Cosmopolitan》(中文杂志名“时尚”)也没有达到能够与《Vogue》同台竞争的水平,而《MarieClaire》更是不在同一层面上,真正与《Vogue》形成竞争的只有《ELLE》,其他杂志根本就很难匹敌。
作为这本杂志的东家,美国康泰纳仕(CondéNest)集团除了拥有《VOGUE》这一旗舰产品外,还拥有如《GQ》、《名利场》、《Traveler》、《连线》及《纽约客》等顶级杂志。《VOGUE》包括澳大利亚版(1959年),意大利版(1965年),巴西版(1975年),德国版(1979年),西班牙版(1988年),韩国版(1996年),俄罗斯版(1998年),日本版(1999年)等。到现今为止,该杂志已经在15个国家发行出版。中文是巴纳尔。
《Oracle Bones》讲述了1999-2004年 Hessler (中文名何伟)眼中的中国。那时他已搬到北京,给各种美国杂志报纸当自由撰稿人。这本书包记录了Hessler 在这五年里接触到的许多故事,人物,事件。各种纷繁的线索被他娴熟的编制成一幅现在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其中涉猎的社会文化历史人文范畴都是丰富立体而有趣的。 以上是豆瓣上一个给这本书打五颗星的书评里写的。 然而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如果抛去书中涉及到的一部分在大陆媒体上看不见的敏感报道,仅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书中的一个个故事过于零散,而内容上是古今历史一锅烩。 个人感觉是这一本以美国人想看到的中国为线索的自述式的记录。然而对于一个经常翻墙出去看新闻的新时代青年来说,书中的所谓“发现”我们早就知道,而且知道的远比作者看到的多的多。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我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吧,实事求是的说,对于一个愿意来到中国,并且诚恳的学习这门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比较难的语言的美国青年;对于一个愿意通过行走和不厌其烦的交谈而不是道听途说来认识中国的写作都,Hessler无疑是令我无比尊敬的。 我看到有评论都这样写道:“更确切地说,美国人的这种误解中有一种把中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政治化的倾向。分析家们喜欢把什么都怪罪到共产党头上。而实际上,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里有更深的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很复杂的。这种误解与其说是有关偏见或宣传,毋宁说是一种新闻业的传统:一个好的记者应该暴露不公。但这种方式对于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记者来说会产生问题,因为美国的读者并没有足够的背景储备来通彻地理解在中国发生的不公。他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而在1994年,美国人Peter Hessler结束在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生学业之后,一路向东,乘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第一次到达中国。两年后,当他作为志愿者再次来到中国,成为生活在四川涪陵这个小山城的第一个美国老师。 自那以后的近10年间,Hessler一直脚踏实地的生活在中国,努力的找出这些发生在中国的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为此他由为报纸写文章变成一个为《纽约客》杂志供稿的自由写作者。用Hessler的话说,“我更适合为杂志工作。杂志的故事更长;你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作;编辑并不太关心时效性。杂志的文章按字数付稿酬,与报纸专栏作家只能拿固定稿酬相比,这可好多了。杂志社报销工作的开销。因为杂志运作更慢,我有时采访调查就可以不需要用电话。”(这是书中的原话) 以上可以看书作者是用心来思考他在中国所看到的事情,并试图作出解释。为了作者的努力,加四星。 PS:也有人在书评中这么说: [也许真正的表达,注定是要以“无兴趣”为起点的,它仅仅是你谋生的手段,或者是你误打误撞的闪了腰的残酷青春在路上。其实你搞不明白的,既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你搞不清的事自己,或者说你觉得沮丧的事情根源上是你自己。]
最多设置5个标签!
Banaer Vogue是什么牌子?
VOGUE是时尚杂志的名字你好,Banaer表示网页的横幅广告或者旅行旗帜等, Vogue表示时尚、潮流等,这两个加一块不知道能不能解释出它的意思《VOGUE》,这本成立于1892年的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广受尊崇的一本时尚类杂志。杂志内容涉及时装、化妆、美容、健康、娱乐和艺术等各个方面,是一本综合性时尚生活杂志。在美国,《Vogue》被称为“时尚圣经”,即使在国外,久负盛名的《Cosmopolitan》(中文杂志名“时尚”)也没有达到能够与《Vogue》同台竞争的水平,而《MarieClaire》更是不在同一层面上,真正与《Vogue》形成竞争的只有《ELLE》,其他杂志根本就很难匹敌。
作为这本杂志的东家,美国康泰纳仕(CondéNest)集团除了拥有《VOGUE》这一旗舰产品外,还拥有如《GQ》、《名利场》、《Traveler》、《连线》及《纽约客》等顶级杂志。《VOGUE》包括澳大利亚版(1959年),意大利版(1965年),巴西版(1975年),德国版(1979年),西班牙版(1988年),韩国版(1996年),俄罗斯版(1998年),日本版(1999年)等。到现今为止,该杂志已经在15个国家发行出版。中文是巴纳尔。
ORACLE BONES怎么样
《Oracle Bones》讲述了1999-2004年 Hessler (中文名何伟)眼中的中国。那时他已搬到北京,给各种美国杂志报纸当自由撰稿人。这本书包记录了Hessler 在这五年里接触到的许多故事,人物,事件。各种纷繁的线索被他娴熟的编制成一幅现在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其中涉猎的社会文化历史人文范畴都是丰富立体而有趣的。 以上是豆瓣上一个给这本书打五颗星的书评里写的。 然而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如果抛去书中涉及到的一部分在大陆媒体上看不见的敏感报道,仅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书中的一个个故事过于零散,而内容上是古今历史一锅烩。 个人感觉是这一本以美国人想看到的中国为线索的自述式的记录。然而对于一个经常翻墙出去看新闻的新时代青年来说,书中的所谓“发现”我们早就知道,而且知道的远比作者看到的多的多。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我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吧,实事求是的说,对于一个愿意来到中国,并且诚恳的学习这门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比较难的语言的美国青年;对于一个愿意通过行走和不厌其烦的交谈而不是道听途说来认识中国的写作都,Hessler无疑是令我无比尊敬的。 我看到有评论都这样写道:“更确切地说,美国人的这种误解中有一种把中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政治化的倾向。分析家们喜欢把什么都怪罪到共产党头上。而实际上,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里有更深的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很复杂的。这种误解与其说是有关偏见或宣传,毋宁说是一种新闻业的传统:一个好的记者应该暴露不公。但这种方式对于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记者来说会产生问题,因为美国的读者并没有足够的背景储备来通彻地理解在中国发生的不公。他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而在1994年,美国人Peter Hessler结束在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生学业之后,一路向东,乘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第一次到达中国。两年后,当他作为志愿者再次来到中国,成为生活在四川涪陵这个小山城的第一个美国老师。 自那以后的近10年间,Hessler一直脚踏实地的生活在中国,努力的找出这些发生在中国的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为此他由为报纸写文章变成一个为《纽约客》杂志供稿的自由写作者。用Hessler的话说,“我更适合为杂志工作。杂志的故事更长;你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作;编辑并不太关心时效性。杂志的文章按字数付稿酬,与报纸专栏作家只能拿固定稿酬相比,这可好多了。杂志社报销工作的开销。因为杂志运作更慢,我有时采访调查就可以不需要用电话。”(这是书中的原话) 以上可以看书作者是用心来思考他在中国所看到的事情,并试图作出解释。为了作者的努力,加四星。 PS:也有人在书评中这么说: [也许真正的表达,注定是要以“无兴趣”为起点的,它仅仅是你谋生的手段,或者是你误打误撞的闪了腰的残酷青春在路上。其实你搞不明白的,既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你搞不清的事自己,或者说你觉得沮丧的事情根源上是你自己。]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