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相当于几个纽约(纽约相当于中国的几个上海)

2021-12-17 11:10发布


1条回答
Riva
2021-12-17 17:30 .采纳回答

  “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的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以后无论你去了哪里,巴黎都会一直跟着你。”

  这句话让很多人心有戚戚焉,大概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有这样的特点:它们会在无形之中影响你的口音和喜好、改变你的气质和习惯,乃至重塑你的个性、价值观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很幸运,在北京和纽约这两座伟大的城市都有长期的生活经历。纽约我已经吹捧得足够多了,但其实北京也是我的心头好。两座城市,都是朱砂痣,都是白月光。

  说起北京就很难不提上海。北京和上海各自屹立,相爱相杀,从来不缺话题,热爱地图炮的人们为它们之间的好坏浪费过无数的口水,就连老外都入乡随俗地加入了划分阵营的战局。

  就像最近很热门的那个段子说的,上海老外总瞧不起北京老外,因为在上海老外的眼里,其他地方的老外都是乡下老外。

  “除了上海,还有哪里能每条街都能买到芝士?每两条街就能找到一个露天餐吧?” 他们会这样问。

  还有老外问中国小伙子,“你从上海来北京有没有感觉到了大农村?”

  我一般不太愿意做这样简单粗暴的比较,因为我对上海也非常喜爱。

  和北京比起来,上海的优势一目了然,上海是中国生活最便利最舒适、最繁华最开放、最光鲜亮丽、最有服务意识和商业契约精神的城市,每一点都能甩北京十几条街。

  京沪各有优点特色,但如果非要做区分的话,从私心上来说我还是更喜欢北京,觉得在气质上,北京和纽约的共通点更多一些,北京比上海更像是一个中国版的纽约。

  这个说法并不是我的发明,从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到张学友的老歌《纽约的司机驾着北京的梦》,都在做这样的联系。

  第一,之所以说北京更像是纽约,首先是因为北京和纽约一样,都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在。

  北京是粗糙的。习惯了繁华都市的人,初到北京一定会觉得很不适应。马路那么宽,建筑也不太漂亮,摊大饼一样无序扩张的城区里连一个明确的市中心在哪里都很难定义,三环边上竟然还留着一大片农田——这在上海简直无法想象。

  马路上的行道树竟然是松树柳树,和优雅的法式梧桐完全没办法比。一到晚上连找个24小时营业的餐馆和便利店都不太好找,彻底输给南方城市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气。

  奥运会前我第一次到北京,出了北京站,从地面钻出来看到北京的第一眼时心里油然而生深深的失望感,第一个念头就是“为什么首都这么土”。奥运会以来的这十年,北京变得现代了很多,但仍然很难说是一个精致的城市。

  但是,慢慢待久了,你就会发觉,北京的好,就好在它的粗糙和不加修饰的土气上。

  别的城市,挖空了心思想要成为更好的香港、更好的东京、更好的巴黎、更好的纽约。所以它们要有最整洁的花园街道、要修建最宏伟的摩天大楼。

  北京不是不想变得精致,只是,它不着急,它不想参与任何的城市竞赛,它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地生长——它自己做过那么多朝代的古都,二环里堆积了那么多独特厚重的历史尘埃,何必要寻找别的城市做自己的模板?

  纽约也一样,很难用精致来形容,它的质感同样是粗糙的。

  你看纽约被那么多人诟病太脏,可是纽约人从来没有动过什么念头,要发动全城市民把纽约打扫一番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中东和东亚的明星城市们争先恐后地建起摩天大楼,而纽约呢?自从旧的世贸大楼落成以后就再也没有兴趣加入摩天大楼竞赛,三十年代建起的帝国大厦竟然还能排进纽约最高大厦的前几名。

  可是,这并不妨碍纽约人铿锵有力器宇轩昂地走过时报广场,这个小小的街角,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北京和纽约一样,都有自己的底气。

  别的中国城市可能太想要去取悦,所以你会看到中国人努力模仿着最纯正的美式口音英式口音和外国人对话。

  到了北京的老外却没有这样的待遇,我无数次在北京的街头看到老外操着纯正的普通话和他们的中国朋友对话甚至吵架。

  甚至,北京人还有自己的Beijinglish。别的地方,说不标准的英语是难堪的一件事。而北京人,就是有本事把不标准的英语变成自己的特色。

  北京之所以像纽约,恰恰是因为它不想成为纽约,它和纽约一样,都是自在的,独特的,按照自己的节奏,旁顾无人地生长。

  上海老外入乡随俗地玩着鄙视北京老外的幼稚游戏还自以为高人一等,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北京谁也不想比,它就是它自己。

  第二,说北京像纽约,是因为它们都有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恋。

  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是自恋的,很多人都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居住的城市,对自己的城市有特别的迷恋和骄傲。就像昆明人一辈子不愿意走出他们四季如春的高原,厦门人希望永远厮守在他们温婉的海岛,四川人更是把他们的家乡称为天府之国。

  纽约人的自恋更是举世闻名,说纽约是世界上最自恋的城市毫不为过。这座城市的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奇怪又强大无比的气场里,深信纽约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并且分分钟把对这座城市的爱挂在嘴边。

  维基百科上有一个专题,列举了所有歌颂赞美纽约的歌曲,我粗粗数了一下,大概有几千首。更不用说每年还有那么多的电影,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纽约,年复一年,成千上万次地在银幕上摧毁它、重建它、拯救它、热爱它。

  纽约的报纸杂志,年复一年地做同一个专题“热爱纽约的理由”,每年都详细列举纽约吸引人的地方。

  在纽约街头走五分钟,你可能会从路人的T恤、书报亭的杂志封面和超市的墙上至少看到五遍“I love NY”这句宣传语。

  北京也一样,歌唱北京的歌曲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和别的中国城市比起来还是能轻松取胜,从汪峰的《北京北京》、何勇的《钟鼓楼》、老狼的《北京的冬天》到赵雷的《鼓楼》,每一首都能长久传唱。

  这种自恋的度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会跨过界,变得让外人不太舒服。太自恋的城市,会生出玻璃心和排斥心,任何对它们城市的批评都会被看成是别有用心不怀好意的攻击。

  纽约人和北京人的好处在于,他们虽然都很热爱自己的城市,但往往也是批评自己城市最起劲的人。

  不信你回想一下你和生活在北京的朋友之间的对话,在谈起北京的时候,一定都是连篇的抱怨和吐槽——可是他们其实都是爱北京爱到不能自拔的人。

  第三,北京和纽约都有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包容。

  在很多移民城市,人们经常刻意摆出高姿态欢迎外来客来表现自己包容多元的决心,外地人被称为“新本地人”——看上去是尊重,可是这样居高临下的区分本身就是一种区别对待;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无论如何融洽,仍然是一种“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二元对立。

  外来的人需要努力地学习,遵守本地人的规则,希望有一天能够被接纳、被消化、被吸收,融入本地社会的运行体系。你需要小心翼翼地藏好你身上异乡人的成分,假装成为一个本地人。

  纽约却不是这样。纽约是世界上种族成分最多元的城市,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首都,可是纽约从来不会把人分成“纽约人”和“新纽约人”,在这里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假装自己是纽约人或者美国人。

  纽约人尊重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历史。你拗口的别人永远学不会如何正确发音的异族名字,你带着母语影响的英语口音,都不再是烙在你皮肤上的耻辱红字,而是你独特的身份,是把你和别人区分开来的光荣封印,是把你和你的过去连结在一起的隐秘图腾。

  所谓的“尊重多元”,不是虚伪矫情的政治正确,而是经过痛苦的摩擦和磨合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生存法则。

  纽约人常说的话是,“Once a New Yorker, always a New Yorker”,一旦你站在纽约的土地上,你就自动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纽约客。

  北京也一样。在北京,外地人之间可以大大方方地谈论自己的家乡、甚至肆无忌惮地说自己的方言,而不必担心会有异样的眼光,因为大家都没有那种必须要假装自己是北京人的压力。

  可是这又不妨碍每一个外地人,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地、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称为北京人。

  在北京漠然置之的粗糙之下,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它允许你带着自己的历史和独特个性、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

  最后,北京和纽约一样,价值取向是非常多元的。

  因为灵魂深处的自在、因为恰到好处的自恋、因为渗透在骨子里的包容,所以北京和纽约能够接受、从而吸引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群,让他们看似矛盾却和谐地共处。

  纽约在最近的一百年取代了之前的巴黎,吸引了全世界最顶级的音乐家、画家、小说家、诗人和思想领袖,也吸引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富豪和最有权势的名流。

  某个因为滥用药物而在自家公寓猝死的明星可能就住在你的隔壁,某个写出全美最畅销小说的作家就坐在吧台的另一端,改写过这个星球流行音乐史的巨星刚刚还在中央公园里和你打了个照面……

  最成功的艺术家和最落魄的街头艺人,最有钱的富豪和无所事事异想天开的流浪汉,还有来自世界每一个国家的普通人,每天搭载着同一列地铁,各自心满意足地奔向自己的远大前程。

  这是纽约的日常,也是纽约最有趣的地方,因为人总是一个城市最有趣的风景。

  北京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别的城市,街上走的人,坐在饭馆和酒吧里的人,办公室里的人——他们的气质可能都是相似的,雷同的,因为他们都经过筛选,符合了某种潜在的趣味和标准,才能被接纳,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但北京就不一样了,它不迎合你,不拒绝你,不评判你,不区分你,所以吸引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人来到这里落地生根,你很难用一种气质、一个标准去形容生活在北京的人。

  所以,北京同时有全中国最多的富豪和流浪歌手,同时有全中国最多的互联网企业家和诗人、小说家——这不是偶然的。

  就连老外也是这样。我曾经观察过,喜欢上海的老外气质比较一致,而喜欢北京的老外就形形色色,从跨国企业高管到无业游民,三教九流的老外都云集在了北京。

  就拿老外最多的三里屯来说,南边机电院夜店里的老外往往衣冠楚楚人模人样,他们是老外中的精英;而北边刚刚被拆掉的脏街,则一度是老外背包客和屌丝的天堂。工体北路一街之隔就分出了两个世界,但所有老外不分阶层都和谐地分享着他们对北京的热爱。

  其实不光是北京。还有上海、深圳、杭州、广州,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在慢慢地进步,变得更包容、更多元,城市里各种各样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所有的城市都一样,人总是一个城市里最有趣的风景——而这,大概也是我们热爱城市的重要原因。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答